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生活越缤纷多彩 越考验作家的创作定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02日11:21 来源:深圳特区报 钟润生

  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王山接受本报专访——

  生活越缤纷多彩 越考验作家的创作定力

王山近照王山近照

  近日,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王山,做客深圳中心书城“深圳晚八点”,以“文学的可能性”为题,与众多文学爱好者谈文学论写作。活动前后,王山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就当下文学的多个热点话题,比如文学创作普遍存在的功利性、文学期刊的新媒体融合、余秀华诗歌现象和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畅谈了自己的见解。

  王山,1958年生,1982年任《民族文学》编辑,开始和文学打交道,现在是《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编审。王山著有《历史和心灵深处的弦外之音》等评论、小说、诗歌,编辑有《王蒙文集》、中短篇小说集《末路狂花——世纪末中短篇小说精粹》等。

  作家没必要一门心思往“有用”的方向发展

  王山任职《中国作家》杂志主编前,在《民族文学》、《文艺报》工作多年,对于中国文学,30多年来,他一直“在场”。他对中国文学的观察深刻而独到。“文学是天赋,是感觉,是责任感,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累积、叠加、融合、裂变。”王山说,然而,我们当下的文学,太执着于文学的目的性、功利性,总而言之叫“有用”;太多的作品已经习惯于快节奏、吸引眼球、追求悬念,唯市场为大。“唯市场为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书店里名目繁多的“某某文学”:问题小说,教育小说、医疗小说、反腐小说、官场小说、底层文学、寻根文学、抗日文学,等等。

  王山认为,追求“有用”的文学不是不可以,只是太多了,会让文学变了味。他以《红楼梦》和《春天的17个瞬间》这两部电视连续剧作为例子说,《红楼梦》无用,贾宝玉更无用,他关注、张罗的东西,赏花、看妹妹,其实一点用没有,所以有个外号叫“无事忙”。包括对于晴雯,他也不能改变她的命运,甚至不能改善,更不用提拯救了,典型的无用之人。《春天的17个瞬间》是前苏联电视连续剧、谍战片,它的第一集的镜头语言,舒缓、散漫、人物在春天的白桦林里漫无目的地东走西瞧。但这两个作品都是伟大作品。刚刚提到的内容、展开的方式、节奏、角度,全是闲笔,“无用”之笔,但不是废笔,不是败笔,相反让一部作品慢慢绽放出独有的艺术魅力。我们现在很多作品,缺的就是这个。

  “其实,作家的创作未必要那么功利性,要知道文学的‘有用’和‘无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一门心思往‘有用’的方向发展,有时不一定有用,无心插柳柳成行,不求有用反而可能会有用。”王山打比方说,“西湖的水一定比武汉的某个湖的水更好看吗?不一定。但是,西湖是有文化的,是和苏东坡、法海、青蛇联系在一起的,‘断桥’的名字本身就很文学,让人叹息,让人回味无穷,游人能不来吗?看,‘无用’不就转化成‘有用’了吗?”

  作家要警惕官样表述和所谓的民间立场

  有一句话经常在媒体中出现:现实比小说精彩,作家的想象力落后于生活。面对荒诞无穷的现实,作家怎么办?

  对于这个话题,王山说,按照我们对文学通常的理解,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要有升华、想象、虚构、变形、结构,等等。我们需要有虚构的能力、想象的能力,但是描写真实也是需要能力的。当下的文学创作需要一种回归常识的努力,需要恢复对生活的尊重与敬畏感。“文学应该如何反映当下、关注时代,怎样和生活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文学的品质、文学的特质?生活如何转化为文学?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王山自问自答,“作家需要提供‘独特’:独特的语言、独特的经历、体验,独特的选材、取舍、虚构、组织、提升、融会、以至于借题发挥。现实这么精彩,这为作家提供了素材,但更是巨大的挑战,写作的难度在加大,它考验着一个作家的创作实力。”

  谈到当今社会生活的丰富性,王山延伸出另外一个忧思:生活越缤纷多彩,作家更应该冷静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不要动不动就追求“宏大叙事”。王山举例说,2012年,深圳女作家彭名燕出版的长篇小说《倾斜至深处》,就很好。这个小说写了都市中一对岳母和女婿的纠结关系,角度很好,而且有新的发现。“一个作家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一个正常的文学生态,无论是乡土作家,还是不那么宏大叙事的作家,都应该有一席之地。同时,每个作家要让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相互转换,并且时刻警惕官样表述和所谓的民间立场。作家必须要有自己的视角,否则写下的作品就不叫文学。”

  余秀华的诗跟大众审美找到了契合点,所以会走红

  1985年创刊的《中国作家》杂志,现在每个月出版三个版本:文学、纪实、影视。这在中国文学期刊界,独此一份。作为三个版本的“掌门人”,王山对文学期刊的新媒体融合有自己的思考。“对于文学期刊来说,是个机会。”他说:“全媒体和自媒体时代,文学如何在新闻结束的地方开始,显现出文学的力量?难以言说的困境与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步降临——文学需要时代的体温与脉动,为生民立命,为人民代言,开启纪实文学的黄金时代是所有文学期刊的光荣使命。”

  具体落实在刊物上,《中国作家》从2015年第一期起,文学版、纪实版、影视版都分别增设了新栏目。如纪实版新增设 “文脉中国”“中国故事”“记忆”等栏目。 “文脉中国”旨在让文明的斑斓在洞见中铺展,让历史的真意在反思中浮出;“中国故事”将为代表中国形象与中国精神的当代英才豪杰写真造像;“记忆”为文坛艺苑的名宿大家提供雕刻时光、聆听脚步的话本。

  谈及时下频频被大众媒体提及的余秀华现象,王山如此分析:当脑瘫患者、农村妇女的身份和诗歌碰撞在一起时,也许这本身就具备了“艺术效果”。简单地说,好的作品,一切的作品,终极效果能让人审美并有思想意义的存在。诗歌本是主情的文体,爱、生死更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读余秀华的作品,能感觉到写作者有自我的审美意趣,当文本和大众审美之间有契合点时,自然会引起共鸣。

  对于刚刚热播完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王山说,这部电视剧是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的成功范例,“作家葛水平参与了这个电视剧的编剧,有文学做底子的影视作品,有作家参与编剧的影视作品,总是值得期待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