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科普童书:走进新时代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27日09:2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秀娟
 《万物运转的秘密》内文图 《万物运转的秘密》内文图

  出版升温

  “‘酷虫学校’小说版图书销量超过100万册,已成为国内读者心中知名科普品牌;漫画版未出万千粉丝翘首以盼,内容更轻松、更幽默,知识更直 观、更生动。”这是接力出版社新书宣传资料上的一段介绍。它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我心存疑问:何时,科普图书又能让读者“翘首以盼”?似乎在“十万个为什 么”之后,难得用这样煽情的词汇来表达读者对科普作品的态度。虽然很难确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科普图书受到冷落,但回想一下,称得上家喻户晓的似乎还是《十万 个为什么》《昆虫记》《森林报》等老字号。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连“科普”这样的词汇都显得土里土气,它本身就是一个科技不发达语境下的产物。

  然而,人间四月芳菲尽,不知转入此中来。不经意间发现,“科普”俨然已经成了一种出版时尚。就“酷虫学校”而言,三位并不显赫的青年作者,一群 不起眼的小虫虫,从2010 年底慢慢悠悠爬到现在,用作者夏吉安的话说,居然“默默地成功了”。资料中所谓“小说版”实际上是指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的“插图版”,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 第8 册。接力出版社推出的是它的“科普漫画系列”,第一辑6 册已经于2014 年11 月推出,我询问他们的发行人员,说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行18 万册。此外,据作者博客介绍,“2014 年10 月,法国Paquet 出版社以L'Ecole des Bestiole(《昆虫学校》)为名推出这套科普童书的插图版和漫画版。2015年适逢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去世100 周年,该出版社将这套由中国作者原创的昆虫科普系列作品,作为纪念法布尔逝世百年的重要出版活动。”在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姬十三看来,吴祥敏、夏吉安、庄 建宇创作的这套丛书探索出一条原创科普的新路。

  看似是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成功案例,实际上已经早有“先兆”。这两年已经有很多出版社意识到科普新书之匮乏,从内容到形式都嫌单调。显然,在童 书出版白热化的竞争中,接力出版社敏锐捕捉到了这条漏网之鱼:2009 年引进法国“第一次发现”丛书,目前已出版100 种左右,发行量达600 万册,并依据“第一次发现”丛书的认知理念,开发出面向幼儿园教学的“第一次发现”探究课程;2005 年引进《万物简史》,2009 年改进为少儿美绘版,累计发行60册。此外还有“疯狂小百科”、“抓狂大迷宫”、“可怕的科学”等系列。2014 年新推出的“科普”图书即有“全科知识系列”、“香蕉火箭科学图画书系列”、《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美国国家地理终极动物百科》等。也就是说,在 2009 年之前,接力社对于科普图书只是零敲散打,或许“第一次发现”丛书的成功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也积累了经验,到2014 年,在科普类别上集中爆发。

  其他一些出版社虽然没有这么猛烈的火力,但零散推出的一些作品都相当漂亮。比如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老品牌《十万个为什么》于2013 年推出第六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继续升级“不知道的世界”系列,还有中国大百科出版社的《谁吃谁大冒险》、电子工业出版社令人惊叹的《万物运转的秘 密》、河北少儿出版社的“亲亲自然”系列、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蚂蚁之美》等。

  和之前类似教辅的科普作品相比,这些图书的出现刷新了我们对科普童书的印象,品质之高、风格之多让人惊叹:科普童书原来可以这么美,这么有趣!

  技术升级

  “有没有想过,宇宙飞船可以在你眼前腾空而起;画面中的霸王龙和三角龙可以接受你的指挥进行激烈搏斗;身体里的骨头,在你的操作下做出前滚翻等 动作?最新AR(增强现实)技术,让图书不再只有文字和图画,用手机轻轻一扫,3D 动画立刻呈现。而且,你可以通过多种操作方式与动画神奇互动,让你的阅读有跨越时空、身临其境的逼真体验。”这是“香蕉火箭科学图画书”系列很潮的一款阅 读系统。通过下载“香蕉火箭AR”应用程序,图书内容以3D 动画形式展现出来,让孩子以身临其境的方式玩科学、学科学。这些视频可以通过点击、旋转、扩大,极大地提高视觉效果和互动效果。

  科普童书终于越来越有技术范儿了。

  在印刷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要求上,小儿之书最为挑剔,要是没有越来越多样化的纸张,没有越来越精细的印刷设备、越来越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很难想象 图画书能丰富到今天这般;而“巧虎”和《幼儿画报》这样综合了图书、视频、玩具等功能的早教品牌更是现代科技的受益者。按我们所想,科普童书要把那些抽象 的、复杂的理论以及动态的过程讲解清楚,理应借助各种先进的“技术硬件”,让读者能够“亲眼目睹”或者“亲身体验”,但是仔细想来,就我们所能见到的, “普及科学”的科普图书好像在利用新科技传播价值方面,却非“技术控”。

  但是近两年来,尤其在引进版科普童书中,我们会发现出版者已经在想尽办法花样翻新。目前的引进版科普童书中,以欧美居多,也佐证了科普图书的质 量往往和这个国家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来自法国的“第一次发现”系列,又分为“放大镜”系列、“手电筒”系列等等,顾名思义,内容的 呈现要借助图书所附带的特殊工具。我还记得,在新书发布会上,丛书的编辑讲述他们为了引进这套书,如何在国内克服技术难题,编辑亲自到制版和印刷单位,和 技术人员一遍遍地调色、改版,以解决图书中大量使用的透明胶片双面绘印问题。而这种胶片的运用对图书的呈现至关重要。《十万个为什么》也在与时俱进,以纸 质书为根基,探索电子书、游戏、动漫等各种呈现形式。

  想起一件趣事。我读惯了薄薄脆脆的书纸的父亲,看到我女儿那套来自日本的摄影科普图画书“亲亲自然”,居然愤愤地说,“给小孩的几张图片,用这 么好的纸,不是浪费嘛!”可见这些书籍之精美已经让上代人视作奢侈。可是,不用这么好的纸,不用这么好的印刷技术,久保秀一微距镜头下那颤动的露珠、昆虫 身上茸茸的细毛、一枚落叶的筋脉怎么呈现呢?你怎么给这些患了“自然缺失症”的现代儿童展现大自然无法言说的美妙呢?无独有偶,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 彩图版推出后,家长们对昂贵的价格也多有抱怨,出版社顺应民意,随后推出了平装版,并把整套拆分成系列,读者可以“按需购买”。我们自然欢迎平价书籍,但 是把优质的纸张和油墨用在优秀的作品上,不是浪费,是相得益彰,关键在于——值得。

  观念改变

  更深刻的改变在于观念。

  你一定见过类似的广告:为证明某牙膏对于改善口腔问题效果显著,总是“伪派”一名戴眼镜、身着白大褂的科学家,以生硬因而权威的腔调向大众推荐此产品。据说,这是基于一种大众心理调查:在公众看来,这样的形象代表着严谨和权威,因而可信。

  这足可说明我们对科学、对科学家的印象。然而科学还有另外的面孔,尤其当它面对孩子的时候。

  《万物简史》的作者比尔·布莱森这样回忆儿时阅读那些刻板的科学读物时多么气急败坏:“首先,它没有回答插图在正常人好奇的脑子里产生的任何问 题:我们行星的中央怎么会冒出一个太阳,他们怎么知道它的温度?要是它在下面熊熊燃烧,我们脚下的地面怎么摸上去不是烫的?为什么内部的其余部分没有熔 化,或者正在熔化?要是地心最终烧尽之后,地球的某个部分是不是会塌进那个空间,在地面上留下一个大坑?而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的?你是怎么测算出来的?但 是,说来也怪,作者对这些具体疑问只字不提——实际上对任何疑问都只字不提,只是说些什么背斜呀,向斜呀,地轴偏差呀,等等。教科书的作者似乎有个普遍的 阴谋,他们要极力确保他们写的材料不过于接近有意思的东西,起码总是远远回避明显有意思的东西。”

  这些新书的出现渐渐在改变科普童书“有知识,没意思”的顽疾。

  就《万物简史》来说,每次阅读,我都要从序言开始。比尔·布莱森的语言太有魅力了,被称作“活在世上的最有趣的旅行文学作家”。即便他表达过的 意思我已经了然,但还是愿意玩赏他的语言本身的趣味。这种有趣并非滑稽,而是从纯粹“原子”的角度上看待世界和人类之后所获得独一无二的描述和阐释,他所 做的,并非以浅显的童语重述科学史,而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向度探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而大卫·麦考利的《万物运转的秘密》一定会让你惊叹科学与想象力的奇妙结合,惊叹看似不相关之物其间原来有如此微妙的联系。它的独创性和设计感 是无法复制的,所有的图片,小到一枚螺丝,都是作者手绘,照片无法呈现它的想象力。它是一部畅销半个世纪的物理学入门书,却获得了凯迪克图画书金奖。它描 绘了数百种机械运转的原理,却让你丝毫不感觉吃力,只当是在品味生活的妙趣。和那种“编写组”作品相比,它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琳琅满目地看下来,有以思想性取胜的,有以设计感夺目的,有充满诗意的,有诙谐幽默的,此外,还有各种“迷宫”、“游戏设计”、随书赠送的体验工具……但是无论什么形式,出版者一个倾向性的选择是:生动,有个性,让阅读者感到轻松,让科学变得好玩。

  由此,科学去除了板着面孔的理性,而是更加“逗引”孩子,撩拨孩子内心的好奇和探寻兴趣,“科学”通常以“不科学”的形式来加以描述,如“疯 狂”小百科、《失控》、“可怕的”科学、“抓狂”大迷宫……我们对于科学固有的理解,是要为世界“去魅”,给予世界以理性的、符合规律的、正确的答案,现 在的科普童书在保证知识传播的正确之外,还要告诉孩子这些知识从哪里来,还有什么未解之谜,怎么去体验,我们为什么要认识这个世界,等等。科学可以让人笑 到肋疼,吃惊到颌关节错位,悲伤到泪流满面,这都不影响它的严肃性。

  因为我们特殊的民族屈辱史,提起科学,我们便需正襟危坐。这位担负拯救家国之大任的“赛先生”被国人膜拜、敬仰的同时也畏惧了一个世纪之多,即 便是在最荒唐的时期,我们也把荒诞以“科学”之名高高举起。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要“学好科学知识,奔向21 世纪!”终于,到达21 世纪了,对于千千万万的孩子和非专业民众而言,我们可以换个姿势,轻轻松松地面对科学了,这样的态度可以让我们和科学走得更近。于是,有“科学松鼠会”这 样的公益组织,致力于帮助大众“剥开科学的坚果,品尝科学的美妙”。所以,这些科普童书的出现,并非一日之功,是国人在追寻科学之路上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马 拉松长跑之后的重要转变。

  如果要简述这种变化在科普童书出版中的表现,我想也许是:从灌输到体验、从权威性到探究性,从知识到思维、从辅导学习到生命教育,从无性格到有体温、从刻板严肃到诙谐幽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