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对当代文艺理论研究误区的反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25日15: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恒醇

  《审美特性》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卢卡奇构建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一种尝试(全译本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德国美学家马克斯·本泽认为,“这是继黑格尔美学之后,阐释性美学的集大成的范例,它表现出与黑格尔概念体系的一种现代关联。”该书最初是1963年在柏林出版的,距今已经过去半个世纪。那么今天阅读这本书,对于我们中国读者能有什么启示呢?这是我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对照目前我国美学研究文献,我觉得起码可以有许多观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把这些问题概括为“十大误区”。

  1.“去哲学化”问题  有学者认为哲学方法是研究审美经验的死穴。也许作者是出于对某些哲学美学论文的空洞无物、概念堆砌的反感,但是他却忘记了美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本身就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审美经验是美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但是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生存方式,已经与人的全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联。离开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研究就失去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或自我中心的泥潭。

  2.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二分的问题  鉴于审美活动中有一种物我两忘、主客同一的心理感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有些美学论文的作者便认为,主客体的二分是一种理论的错误,美学中不应对主客体作出区分。有人认为强调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可以取代主客体的区分,殊不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主客二分乃是人的存在的本质结构,没有主客体的区分,何谈人的主体性以及人的活动的对象性。实践便是主客体双向对象化过程,离开这一区分,世界就成为混沌一片了。人作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审美主体所面对的客观世界,便是客体,只有通过实践、认识和审美,才能实现主客体的和谐统一。

  3.拒绝反映论  卢卡奇的《审美特性》一书前几章谈日常生活中的反映、科学和审美反映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审美反映的形成。有的人觉得这不是把审美当作一种认识活动了吗?诚然,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命题,但它并不局限于认识论领域。物质和社会存在的第一性与精神和社会意识的第二性,这是哲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一个分水岭。审美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正是人们对现实反映的一种独特方式。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如何能使艺术反映人民的心声?卢卡奇指出,不能把艺术的反映特性与表现性完全对立起来。

  4.将日常生活与审美同质化  国内曾经流行“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提法。当然这个说法来自国外,前两年有些学者已经对这一口号作了批判。作为一种美学的理论,它之所以是一种伪命题,正是在于混淆了审美与日常生活是不同质的存在。卢卡奇指出,艺术(科学)都是由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单一化的对象性形式,而日常生活却是以实践和功利活动为基础的综合性形式,它包含人的行为意向。艺术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观照和再现,它不是现实生活本身,不包含行为意向。

  5.混淆美感与快感的区分  所谓快感,是一种肯定性情绪,它可以是由生理或功利等因素引起的愉悦性体验。如美餐一顿,会产生快感,但引发快感的这一活动对身体有益或有害则另当别论。做成功一件事,也会产生心理的快感。审美感受(即美感)则要复杂得多,它是与形式感受相关联的,而形式感受起源于人的身体活动的和谐,审美伴随心理快感,它是通过审美形象的观照,由形式感受而转化为内容体验的。混淆美感与快感的区分,会造成审美的庸俗化倾向,导致娱乐至上,只要能寻开心就行。

  6.将美或情感视为实体  卢卡奇指出,美(或情感)是主客体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直接研究的对象,因为它们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卢卡奇的《审美特性》是从日常生活切入,研究审美反映是怎样形成的;艺术作为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它的结构特征和本质;艺术是怎样反映和表现现实的;它是怎样激发起人的情感效应的,等等。

  7.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泛化,抹杀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的区分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先是指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和意识的感性物质活动。人们为满足物质生活需要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是决定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如果把艺术生产当作独立的实践活动,就容易忽视社会存在的第一性,把意识的能动性变成了精神存在的第一性。

  8.否定艺术的社会规定性,片面强调艺术的自律  文学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审美反映,所以“艺术要反映人民的心声”,这就决定了艺术的源泉是现实生活本身。卢卡奇在《审美特性》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审美反映的形成过程。他指出在美学意义上对现实进行正确反映时,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审美反映的中心规定是,艺术的确定性是来自外部的,这一基本结构是每一种对现实审美反映的基础。片面强调自律性,使艺术从社会赋予它的职能中摆脱出来,对艺术是有危害的,这种绝对的独立性必然导致艺术内涵的空虚和形式的贫乏,使艺术成为一种孤芳自赏和无病呻吟。

  9.否定艺术的自律性,片面强调社会的制约  卢卡奇认为,艺术的真实性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真实性,必定总是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历史的此时此地不可分割地联系着。从世界史的意义上说艺术的真实性是由共同的作品个体性的内在和谐决定的,这表现为艺术的自律性。如果作品的真实性不是由内在地产生的,不是由审美反映的自身媒介产生,而是由外部观点附加上去的话,就必然破坏了这种真实性。只有从艺术心理学的这种社会性出发,才能理解艺术的自律存在以及它的发展。

  10.对名家观点缺乏应有的分析态度,缺乏批判精神  如海德格尔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是置于在者与存在的脱离上。卢卡奇指出,这种指责不是浪漫主义—历史的而是神学的,它是基于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神学观的基础上。这里也明显地忽视了个人与他的社会存在的不可分割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