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今日批评家 >> 今日关注 >> 正文
文章题目中“两面王冰”的意思,并非是指两面性格的王冰,而是想说说我了解的王冰的两个方面:即作为鲁迅文学院青年教师的王冰,作为新锐散文研究家的王冰。
到底什么时候结识的王冰,已经记不起准确的时间了,大约是他到鲁迅文学院(以下简称“鲁院”)工作后不久就认识了。近些年来,鲁院面向全国文学界和变动着的文坛,既要举办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又要举办短期的青年作家培训班,事情确乎很多,任务也很繁重。而我在2012年为《中办专供信息》第100期所写的《重视青年作家队伍建设,加强沟通引导》的内参,被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同志和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同志作了批示之后,鲁院又为此加办了近十期侧重培养青年作家的研讨班,无意中又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这使得我对鲁院,无形中添加了一种敬意加愧意的责任感。
王冰所供职的鲁院培训部,以举办短期培训班为主,除去定期的网络作家班,还与省市区和行业作协联合办班,如省市作家班、公安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等等。只要是开班了,王冰就会来个电话,告诉你他们又办了什么班,商量什么时候来讲课合适,讲课题目的侧重方面,等等。讲课那天,他会亲自领课,并尽量听课。因而也可以说,他既是请我讲课次数最多的鲁院教师,又是听我讲课次数最多的鲁院教师。从这些纯属职业上的往来看,我就深深感到,作为鲁院青年教师的王冰,是十分勤谨的,分外认真的。
最为不易的,是到外地办作家班。学员的组织与管理,就有大量的工作,自不待说,联系和接待讲课的老师,预定来回机票等,也是十分麻烦的事情。记得一次,到乌鲁木齐给新疆作家班讲课,作家培训班住的离市区较远,我因飞机误点,比原定的时间到晚了。说好陪我吃晚饭的王冰与新疆作协一干人,等了又等,饭菜热了又热,等我比原定时间晚一个多小时到达时,大家都快饿晕了。但一见面,王冰便连说远途劳顿了,压根不提他们苦苦等待的辛苦。
今年8月间,鲁院又在云南丽江举办以少数民族作家为主的培训班。我讲完课之后,有一个下午的空闲,便提出去丽江古城看看。王冰二话不说,就陪着我,相随看三塔,一起狂古城。我顺口问他,来过这里吗,他说已陪别的老师来过好几趟了。听他不动声色的回答,看着他一脸认真的表情,我打趣地说,你除了陪课,还陪吃、陪玩,真成了鲁院的三陪了。他憨厚一笑,算是认可。
对了,憨厚而认真,应是作为鲁院青年教师的王冰,留给我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份憨厚与认真,王冰所说的话,你不能不认真倾听,王冰所交代的事,你不能不认真对待。那是憨厚应有的待遇,认真该有的回报。
说起新锐散文研究家的王冰,我也有一个认识与了解的过程。我自2003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一个重点项目,这就是《中国文情报告》。后来因为列入了社科院的“皮书”系列,又称“文学蓝皮书”。这个文情报告的散文部分年度分体报告,原是河南郑州《散文选刊》杂志主编王剑冰所承担的,他也很负责任地每到年底便如期完成。2009年初,王剑冰突然来电话,说他已从主编岗位上退休了,因不常到编辑部去了,难以系统阅读文学期刊,无法进行散文的跟踪阅读,他所承担的散文部分的年度综述,也就无力承担了,望我理解他的苦衷,并另请高明。这事让我倍感意外,因为我并很不熟悉当代散文方面的研究情形,到底找谁来接替王剑冰最为合适,我一时间茫然无绪,没有了主意。我想到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文学编辑室主任王兆胜。他是现代文学专家林非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上偏于散文文体,并写过不少有影响的散文评论。我找到王兆胜后,他听我说了《中国文情报告》对于散文年度综述的要求,以及需要每年连续撰稿之后,表示他在编刊《(中国社会科学)》的同时,还要编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工作十分繁重,要他救救急可以,连续撰稿实有困难。我说那除了你之外,还有谁适合做这项工作,他向我郑重推荐了王冰,说王冰阅读散文作品最多,对散文情有独钟,他如能参与最好。我虽然认识王冰,但并不知晓他在教学之余专攻散文研究,我私下做了一些了解,正好王冰在2009年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里推出了一本《散文:主题的攀援与表达》的专著。我找来一看,不禁大为惊异,王冰的这本论著,主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写作,以主体的探求和主题的建构为理论支点,对散文写作的智性与个性,思想性与真实性,文学性与人文性等问题,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进行了沿坡讨源式的考察与提纲挈领的论说,逻辑之严密,见解之中肯,都显现了王冰对于散文文体的系统了解与散文写作的深刻认识。由此我感到,王冰真是年度散文综述的最佳人选。于是,便找到王冰,邀他加入《中国文情报告》的作者团队,王冰欣然答允,从此开始了我们自2009年以来的愉快合作。
在认真阅读作品和悉心梳理感受的基础上,王冰在2009年年底拿出了他为《中国文情报告》撰著的年度散文综述,我阅读之后,感到无论是对年度散文的整体把握,还是对其中代表性作品的扼要简评,抑或是对一些倾向性问题的钩玄提要,他都做的有板有眼,恰到好处。如对2009年度散文所作的“是多元的”,“是稳定的”,“是平静的”的整体概况,从“记忆中的城市”、“怀恋中的农村”、“想象中的历史”、“怀念中的人物”几方面所作的主题扫描,都见出了王冰对于散文创作的现状与走势的深入了解与有力把控。而其中对周晓枫、塞壬等散文写作实力派的重点评说,对米米七月等“80后”新人的刻意关注,以及对纸质杂志刊发的网络作者散文的特别提及,都显示出在王冰的散文视野里,既有重点与要点,又有宽度与广度,它折射出来的,几乎是一幅2009年度散文写作风貌的全息图景。
自2009年开始,王冰正式加入了《中国文情报告》的作者团队,为这份年度宏观性的考察报告连续撰写了5年的散文综述。作为他的这些散文研究成果的第一个读者,我从中得到了有关当代散文写作的最新颖也最全面的资讯,也从中了解了王冰在散文评论与研究方面初步显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如果要与他作为鲁院教师的憨厚而认真的两个关键词相对应,那就是坚实而自信。坚实而自信这样两点的合而为一,无疑是作为散文研究者的王冰的最为显著的特点所在。
王冰在散文研究上的这种坚实而自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来看。
第一,王冰把散文文体看作是作家主体的呈现与抒发,建构与表达,由此出发,他高度推崇散文作家的情感浸润与生命贯注,特别在意散文写作的用心思、用心血,有思想,有智慧。因此,他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审美感应器会自然地把那些用心、用情又用意的作品,准确地抓取出来,特别地挑选出来,并以自己的真切感受和深切体味,如实传达作品本身的独到意蕴与不凡意趣。如2010年的《中国文情报告》的散文综述,他就特别推崇迟子建的《落红萧萧为那般》、杨献平的《夜行者》、赵瑜的《个人史》、阎文盛的《职业所累》等各类题材的力作佳构,就是因为这些作品,“能够体现散文家对于生命本身的思考和努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他在意的,就是这样的以作家的主体去感应生命存在的有温度又有力度的写作。
第二,王冰推崇的作家主体的确认与确证,旨在“逐渐走向个体的自我肯定和探求,并以此为起点,走向对社会和人生深度的理解与探索”。把这具体化到散文写作里,也就是不羁的个性里有共性的辉照,现实的观照里有历史的光影。因此,他更愿意看到那些“有些许集体的光亮”,“在岁月的缝隙里绽放的花朵”。本着这样的理念,在2011年的《中国文情报告》的散文综述里,他以“在岁月的缝隙游走与绽放”为题,着重概述了散文写作中“游走在岁月和记忆深处”的优秀之作,如陈恭怀的《闪亮的白帆》、程绍国的《黄宗江二题》、杨献平的《大雪之后我们还能记住什么》、北岛的《父亲》、李辉的《归来》等,他都以重点推介的方式,给予了热情而精到的精彩点评。同样,在2012年的《中国文情报告》的散文综述中,他以《集体的亮光与个性的无名》为题,对怀念故人,回忆往事等大历史题材写作,进行了集中的扫描,敬文东、李敬泽、吴光辉、耿立、薛忆沩、从维熙、孙郁、陈希米等人的散文力作,经由作者有声有色的点评,其内含的妙韵更为彰显,给人们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第三,王冰的散文文体观,是有限定的,有边界的。正如他在2013年《中国文情报告》的散文综述里所说的,“散文本来应该是一个封闭的陶罐,而不是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能无限地敞开。如果使敞口太大,就会改变散文的特质和位置。”他认为,对与散文写作而言,“重要的已经不是去不断地突破甚至是打破了‘散文’这一概念的疆域了,而是要去考虑如何重新回到散文写作的基础理论上来,重新回到散文写作的基本常识上来”。这种散文有界,并非无边的看法,王冰还以另一种方式表达过,那就是他应邀发表于《创作评谭》2010年第1期的《关于散文,我的七个不主张》,这“七个不主张”分别是:一、不主张所有的人都来写散文;二、不主张将散文的外延无限扩大;三、不主张没有超越;四、不主张情感的虚化和滥发;五、不主张纯粹的叙事;六、不主张写历史和游记;七、不主张没有细节的写作。王冰的“七个不主张”,可能其中个别问题不无争议,但就其认定的散文写作有限度的整体倾向而言,我是举双手赞成的。现在的散文写作中,包括散文研究中,大有把散文极度扩张,无限膨胀的倾向,几乎快要与“非虚构”等同起来。这种作法看似是在扩伸和延展散文,实际上是在扩伸与延展中淹没散文、取消散文。散文的长处与难处,魅力与引力,都在于它本质上是戴着镣铐的跳舞。因为戴着镣铐的跳舞,才显出了长与短,分出了高与下,一些人长袖善舞,一些人则望而却步。
王冰现在已担任了鲁院培训部负责人的职务,事情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忙,但他对散文写作关注的热情一直未有减退,有关的研究一直未有松懈。我觉得,鲁院教师与散文专家,两项工作都同样重要,二者统一于王冰也相当协调。愿他在当好教师的同时,继续他的当代散文的观察与研究,争取在散文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说句私下的心里话,这对我也特别重要,王冰已融入《中国文情报告》的作者团队,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我不想再换别人,就想一直用他,因为他既顶得上,也靠得住。
(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