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电影《失孤》剧照
两部改编自同一真实新闻事件的打拐寻亲题材电影去年同时拍摄,一部率先杀青上映,这就是陈可辛导演的《亲爱 的》 ,好评如潮。另一部,由彭三源导演的《失孤》上映时间则延迟到了今年春天。随着《失孤》的上映,这两部影片不可避免地被拿来比较。有的质疑题材撞车,新瓶 装旧酒,不知还有多少人买单;有的感慨又多了一部以温情和亲情为名义的催泪大片;还有的在掂量:哪部影片更具票房感召力?
打拐寻亲是个沉重的题材,不同的电影创作者有着不同的情感处理方式。 《亲爱的》里面哭戏之多难以计数,似乎每当戏中人开始流泪,电影院就一片抽泣声与之遥相呼应,甚至连片方也从未否认过电影的催泪卖点,在试映时还特地为观
众准备了充足的纸巾。但《失孤》的创作团队,却很早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不希望观者边看电影边数泪点,没必要靠刻意煽动大家的情绪来制造动人的 理由。
彭三源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她追求的是理智和克制。本来她完全可以通过不断的镜头重复和机位渲染去让观众动容 和哭泣,但最后还是有意识地回避了。在拍摄时曾经有过一个镜头:刘德华演的父亲千里寻子,被人围住殴打。他在那种情况下还在呼喊,“你们一定要让那个孩子 上大学! ”如果通过一些机位和角度把这一段完完整整地拍下来,相信一定会催人泪下,但这些不自然的部分还是剪掉了,留下了一个寻子的父亲被打了一巴掌的镜头——最 终这个巴掌的镜头也被剪掉了。因为,没有克制的表达,往往意味着表达的无能为力。
导演并不是刻意地反高潮。反高潮是当电影情绪在上涨接近高潮时,人人都在盼望更惊心动魄的场面出现,这时作者 却以低潮的平缓的处理方式给人来个巨大的感官反差。但在《失孤》中,该有的那些情绪都有,甚至观众在观看时也能发现不少虐心的场景。不过,彭三源反对的只 是刻意的“鼓包” (哭泣和煽情在戏剧创作中叫“鼓包” ) ,她甚至和创作的人物之间有意地保持着一些疏离,对于人物的选择和表现常常不作富有感情色彩的评判,留了大量的空白,给予人们充足的思考空间。“你去关心 他,而不是我来虐待你。 ”彭三源说的“关心他”是指关心片中的人物命运,“虐待你”即煽动观众的眼泪,靠那些受虐和挨打的镜头去让观众痛苦和不安。
与《失孤》相伴而来的关键词包括:温情、亲情、暖心、儿童、公益……但彭三源并不认为这与她的女性身份有关, 无论写电视剧还是拍电影,都没有刻意用女性视角去表达,而是尽量让自己保持客观的一面,她觉得这样有助于自己的创作。当她试图表达一个东西的时候,不会考 虑她是以男性还是女性的角度。在叙事上,她不喜欢那种过于柔软的东西,反而喜欢的是一种有力量的表达。“唯一和我的女性身份有关系的是创作的动机。 ”彭三源说,当初她看到一张失而复得的孩子的照片,也许是母爱在起作用,这张照片深深触动了她,所以她想要拍一个有关“失孤”的电影。
《失孤》和《亲爱的》是完全不同气质的电影,有着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镜头方式,彭三源和陈可辛的兴奋点也有着 根本的差异。《失孤》的主题不限于儿童失踪与打拐,它同时包括了“失”和“孤”这两种含义:对于孩子来说,是“走失”了;而对于失去了这个孩子的家庭来 说,是“孤独” 。同时,她还希望能引起人们的一些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在爬摸滚打寻找着对我们来说无比重要的东西,首先问你真的能找到它吗?如果找到了,那个东西对于你来 说真的还那么珍贵吗?
人们提到一部电影好不好看,都会评论“故事讲得好不好” 。电影叙事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有一个好的故事,第二层是要有帮助观众入戏的演员,第三层是怎么讲故事,则体现了创作者的思想高度。想方设法去讨好观众和
情绪饱满地飙戏,似乎是当下主打温情牌国产电影的一种创作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性之“恶”被无形地规避了,带着苦情气息的真善美则被无限制地放大,一部
电影作品的批判意义也随之不复存在。一部优秀的电影总得和观众一起探讨有终极意义的东西,如果只是简单地让人哭或笑出声来,电影不如不做,因为生活本身已 经有太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