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人物 >> 正文

陆天宁:一笔一划折射灵魂光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23日11: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圣地(国画) 陆天宁 圣地(国画) 陆天宁

  人物名片

  陆天宁,1959年出生于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国家博物馆美术部画家、中国西部画院副院长、中国名家画院副院长。1987年以来长期深入西藏高原,从事宗教艺术的创作与研究。“陆天宁西藏风情画展”曾在瑞典、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国家展出。

  叠加的色块通过跃动粗放的笔触铺满画面,无声的景物在平静中散发着生机与活力,高原风光弥漫着宗教的神秘与肃穆……陆天宁的作品常给人一种直接的感官冲击,这与他温文儒雅的外表形成了强烈反差。

  1987年,陆天宁只身一人深入西藏,扎根8年进行绘画创作。如今他还清晰地记得初次进藏时的激动与欣喜,一种难以言状的情感似乎要从他的身体喷薄而出,让他急于表达又不知从何下手。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陆天宁开始深入藏区采风,珠峰海拔5000米的地方也留下了他的足迹。由于长期缺氧,陆天宁的心脏一直不太好,但一投入创作,他便忘了俗世的烦恼与痛苦,走进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境界。他说,这就像一次重生。

  进藏时期的每一天都是探险,因此,陆天宁把自己称作“流浪的画家”。如今打开当年的写生本,每一根线条都注入了当时的特殊情感,正是这些清晰的一线记忆,触动了灵魂,延伸出灵感。陆天宁曾这样写道:“我的画是我人生经历中一个一个片段的倾泻,是一种原始的生命之流的冲涌。不是消遣,也不是欢愉,而是我强烈的心声,一笔一划都是灵魂深处折射的光芒。”他对艺术的热爱痴迷和深切感悟由此可见。

  美术文化周刊:你是从何时开始画画的?在学艺道路上是否有重要的老师?

  陆天宁:我的绘画启蒙来自父母,他们的职业虽与绘画无关,但平日里也倾心写书画画,儿时我常常看到母亲在煤油灯下临摹写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一些影响。小学时我很喜欢涂鸦,父母看到后常常鼓励我说:“哎哟,这个画得很好!”因为家庭的培养,姐姐弟弟都有绘画特长。

  小时候连环画盛行,小人书就是我的临摹范本。到高中时,我把自己画的连环画装订起来,再抄上文字,就是一本书了,然后借阅给同学。大学时期学习工艺美术,我常常去写生,走到哪,画到哪。时间慢慢积累,一摞一摞的写生本堆成小山,绘画的基本功慢慢积淀,也记录下了自己的生活。

  1997年,我在北京做媒体工作时,有幸陪吴冠中先生到一些地方做学术交流,在我心里他就是我老师,但是我从来没有说过。我常常去吴冠中老师家拿稿件,看他画画,听一些艺术见解。每次回到家我就回忆,尝试用我的语言来画。所以现在有一些人说我的画像吴冠中,其实不是,我是在用我的一种感觉来表达自己。

  绘画无非是点线面虚实枯湿浓淡,好的画家历朝历代很多,我崇拜的老师有很多,但我一直记住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所以,博采众长,吸收所有的养分,再用我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我的绘画语言就出来了。

  美术文化周刊:多次进藏采风写生,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陆天宁:太多了。当时青藏线与川藏线的路都不好走,路边拦下一辆卡车,司机愿意带你去哪你就去哪。我常坐一种车,一开始我以为是拉面粉的车,后来才知道车上拉的是开山的炸药。更危险的是,司机为了解乏常常抽烟,而我的口袋里也会揣着两包烟,当我发现司机打瞌睡的时候,我会把烟点着,放到他嘴里。如果当时不小心引爆了炸药,陆天宁的艺术道路也从此中断了。

  美术文化周刊:西藏题材特色鲜明,跟风者也很多。怎样避免落入俗套?

  陆天宁:虽然现在很多摄影、绘画都在表达西藏,但如果只停留在表面,必然会落入俗套。我画了成千上万张写生,面对的是西藏的山山水水,我在与大自然互动,情感自然很深。

  其次,绘画有基本规律,需要多年的积累,然后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和完善。刚开始画西藏时,我喜欢用很浓重的颜色来表达西藏,后来我开始用水墨、宣纸、毛笔等中国画材料,把粗厚的线条抹在宣纸上,然后把很浓烈的色彩泼到墨里面,我发现这样更能表达西藏给予我的那种激动心情。

  经过逐步的探索,我感觉自己的艺术语言好像能表达自我了,感觉很痛快。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又会发现还是不够表达西藏的重量和厚度,于是,又会反思,回到藏族原始区域,回到它的生活中,我又会发现新的语言,这样反复无常地创造险与奇。

  到西藏我的第一印象是天很蓝,寺庙和人们的着装很鲜艳,这些感觉也用到了我的绘画语言里,我把天画得完全是蓝的,把各种各样的红统一到一个调子里去,把金色的阳光用黄色铺到大地上,所以别人看我的画觉得很亮,它符合我心里对西藏的对照,西藏让我感受到的美好就自然而然地从我的笔端表达出来。

  艺术无止境,要永远攀登。对于西藏题材的创作,我一直在努力和尝试。

  美术文化周刊:你情系山水画,但又不屑于传统绘画的程式化。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陆天宁:我其实比较现实主义,但所有人都是从传统中来的,如果一个人反传统,那他是很无知的。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一直在深入研究。但是,笔墨当随时代,你必须要表达你所处的这个时代,要表达现实。所以我一方面继承传统,一方面也在探索给后人留下新的东西。

  传统肯定有它深刻的道理,但一个艺术家也要从生活里努力挖掘,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探索,过去的语言不够用时,就要去探索新的表达方式。我希望给后人带来一些新的技术,新的语言,这些东西如果能留下来,对后人来说,也是传统。

  美术文化周刊:除了西藏风情,你也画了不少江南风光题材,能否谈谈二者的不同?

  陆天宁:我出生在江苏,那里是很湿润的江南风光,但西藏不一样,很厚重,那地方山上不长树,绿的东西很少见,用画江南的方法肯定画不了,但是两种情结我都有。画江南时,我会用大量的水去表现江南的湿润;画西藏时,我就用很枯、很浓、很重的墨来表达。那是一种反差,看上去两种风景距离很远,但都是我自己的作品,二者的绘画语言都是对环境、精神、美的追求的整体把握,它们在审美上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

  美术文化周刊:如何看待画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陆天宁:画家也要生活,谁都希望作品有个好市场。我这几年在国外做展览,从中能看到一些问题,欧洲人因为喜欢而愿意买我的画,而在国内,很多人首先关注的是头衔;国内市场炒作严重,泡沫很大。绘画怎么能用平方尺来量?别人问我的时候我都不好回答。艺术就是艺术,一个画家应该好好地做艺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艺术。

  画家应该先创作出好作品。有的人挣了很多钱,但艺术质量却在慢慢下降;有的画家可能名声很大,但艺术水平却很一般。在作品好的前提下,买家也会有,市场也不错,这才是正常的。太过于市场化,作品就有铜臭味,肯定当不好艺术家。记者  罗正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