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电影《辛亥元勋》还原了被孙中山先生尊称为“开国元勋”蒋翊武的真实的历史传奇,讲述了这位在辛亥革命中功勋卓著但身后寂寞的英雄,他的凌云壮 志、他的侠骨柔情、他的舍身取义,穿越了百年的历史长河,通过影片出神入化的艺术加工和渲染,使观众在得到娱乐享受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思考。
作为学者的严谨与实事求是,编剧周星林不同于一些随意戏说历史的作者,他把真实看作是传记文学的生命。本着一位历史研究者必须对历史负责的态 度,周星林在故纸堆里爬梳钩沉,深入研究了武昌起义爆发前后的各类相关文献,并查阅地方史料,以确保对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叙述的真实准确。他还搜集当时蒋 翊武主编的报纸,多次采访蒋翊武后裔,研究蒋氏家谱,多次往返蒋翊武的出生地湖南澧县以及就义之处桂林丽泽门,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说,这次 研究第一次真实再现了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波澜壮阔的短暂人生,还原了英雄人物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
但《辛亥元勋》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能否真正打动并吸引观众,是绝对不能忽略的一个现实问题。影片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将暗杀、战争、爱情等商 业元素融入其中,使革命英雄的传奇具有了好莱坞大片的惊险刺激。再加上作者对历史的再现处理上,没有像一般反映革命题材的电影那样充满说教意味,人物形象 脸谱化,而是以人物行为细节和微妙心态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真实可信。
一部成功的影片,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能刻画人物的性格,还原人物形象的真情实感。同时,影片中诗化的细节提升了历史的感染力,为硬朗的历史增加了 人情味。作为一部反映辛亥革命英雄人物的影片,《辛亥元勋》虽然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但其情感和价值取向还是面向大众审美取向的,娱乐和流行要素的加 入,细节上融情于景的细腻描绘,能获得年轻观众的青睐和认可。
地方民俗风情的植入更是为影片增加了看点。蒋翊武是常德澧县人,影片中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常德这个湘西北古城,因此影片中有30%的实景是在常德 拍摄的。影片除背景音乐采用具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外,唱法独特的常德丝弦诠释了主题曲《从从容容不回头》,是地地道道的常德特色。影片主题曲格调高亢,激情 澎湃,乡土气息浓郁,使辛亥元勋蒋翊武的英雄事迹具有了更为独特的韵致和更为感人的魅力。
辛亥革命的这段历史本身是厚重的,辛亥革命爆发缘于当时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而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民族矛盾,更是使每一个有良知 的中国人紧紧团结起来。作为清廷爪牙的捕快魏平,最初也是助纣为虐,疯狂抓捕革命党人,后来在革命书籍的指引和蒋翊武等革命志士的感化下有所触动。特别是 当他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的穷凶极恶与朝廷的腐朽后,终于幡然醒悟,站在了革命者的行列。影片紧紧抓住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矛盾,并将这些矛盾纠葛隐含在 历史事件的叙述中,使历史评说与客观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得影片具有更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由于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的大部分群体是年轻人,他们对于辛亥革命这段历史了解相对较少。为了避免与年轻观众的隔阂,《辛亥元勋》在不改变主要人 物历史形象和命运的前提下,对某些情节加以剪裁,重点展现了辛亥革命那一代年轻志士的青春激情和坚定信仰。开头、中间均有字幕介绍,消解了年轻观众和对近 现代史不熟悉的人对历史的陌生感,影片最后在武昌起义的高潮中戛然而止,结尾字幕作为补充,交代了武昌起义的胜利以及英雄最后的结局,结构完整而韵味无 穷。影片前半部分节奏相对较快,开头一段暗杀戏,紧跟其后的脱险戏,镜头简洁利索,充满了悬念,中间和后半部分感情戏则较为舒缓。片中人物既有革命性又有 人情味,比较符合观众的审美,也基本上切合当时年轻革命志士的思想和秉性。
《辛亥元勋》是一部以史料为骨架,通过细节描写和艺术烘托,用影像展示辛亥英雄传奇人生的电影。影片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同时又情节生动而富有观赏性,既能调动年轻观众的观赏兴趣,又能触动中老年观众对历史的怀旧与思索。这是一部成功的老少皆宜的革命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