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建设书香社会,机制保障不能缺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姚晓英谈全民阅读推广工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16日09:54 来源:中国艺术报 金涛

  记者: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谈到“倡导全民阅读” ,并首次将“建设书香社会”写入报告中,国家对于推广阅读的重视可见一斑。据我所知,贵州安顺早在十年前就开展了推广阅读的工作,经过十年坚持,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安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其实现在影视、游戏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更容易占据人们的精神生活空间,阅读推广实际上非常难开展。作为这个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在深入推动阅读的过程中,您都想了哪些高招?

  姚晓英:这十年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要相信老百姓对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具体到阅读这件事,我觉得是双方的需要,民众需要有人去引导读书,文艺工作者需要有人分享自己的作品,为将这两个需求组合在一起,我们就找了一个平台,设计了一套切实可操作的流程。

  从2005年起,安顺开始在市民间开展阅读活动。2009年,活动被正式命名为“双阅读” ,即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这个活动最早是沙龙式的,好评如潮,我们的阅读团队也不断地增加。看着那些背着孩子来参加活动的家长,我觉得这就是你在人世间的一份功德。但随之也出现一个问题,有文化的家长带着孩子来读书,效果很好,但是家长没文化的怎么办?农村的留守儿童怎么办?想跟你谈《隋唐演义》 ,却不可能走到沙龙的农村老人怎么办?沙龙式阅读在北京很常见,但到了贵州,到了安顺,面临的问题马上变了。在北京谈阅读是一帮已经会读书的人,但是在贵州,我们还必须面对一些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我们来自西部不发达省份,我们走过的村庄,养老都已全覆盖,国家对人的活下去兜住了底线,但老年的生命是有尊严的,在生存无忧之后,他们的精神生活怎么办?所以, 2008年,我们提出倡导阅读不等于真正推广阅读,推广需要机制,流程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十年下来,我觉得我们的阅读是靠三“度”来点亮的。第一是老百姓爱文化的广度;第二是长期坚持写读后感的深度,因为我教过语文,我坚信长期的写作训练对深化阅读效果是最有利的一种载体;第三是所有文艺志愿者来陪伴你读书,告诉你读书的高度。这种模式在全国都没有,没有作家陪伴你读十年的书。在我们的志愿者团队中,有谈乡土文学的,有谈《红楼梦》的,有谈成长励志的,有谈鬼怪小说的,成员包括退休教授、老年作家、民俗文化工作者等等。这几年下来,整个城市阅读达到百万人次,光是读后感的图书就出版了7本。现在,我们陪伴阅读的核心志愿者大概有一百来人,但这远远不够,还在吸收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农村的语文教师,乡镇退休的有文化干部加入我们的陪伴阅读活动。

  记者:现在很多乡村都有农家书屋,但阅读使用率不容乐观。在有效使用农家书屋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姚晓英:即使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但能保证书屋全打开、全阅读吗?现在农家书屋投放图书还比较粗放,太夸张了,这不是修水库,也不是修公路,受众的情况是不同的。其中也有做得好的,比如安顺市刘官乡的农家书屋,由于有一位退休的语文教师自愿去管理,就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阅读之门。农家书屋没有拨付工资,没有专人管理,但是那个语文老师愿意守望图书馆,孩子去读书就有了保证。刘官乡当地有傩雕、面具雕刻的传统,要做好这些,就必须知道李世民的脸谱上为什么要雕九条龙,给他守门的两个门神耳朵上的挂件是做什么的,要有一定的民俗知识。所以,在给这里的农家书屋配书时,除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投放下去的书之外,我们也会留意送过去一些本地出版的书,村民有可能发生兴趣的书。管理这个农家书屋的志愿者,是爱读书的语文老师,这位老师起到的作用非常关键。这些人愿意跟随在我们的团队中,无数小细胞簇拥在这个项目上,就有了生命力。我很感谢团队里的志愿者,这个项目零经费启动,他们却跟着走了十年。

  记者:推广阅读活动会不会开书单?您选择书单有什么原则?

  姚晓英:网络时代到来之后,图书的选择确实非常难。我们阅读书单的确定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大量爱书人对书的第一手信息的把握,这往往来自专业团队的推荐。第二是网络上、媒体上的推荐。比如《新京报》推荐的好书。第三是孩子、读者需要的书。今年两会,我到北京后发布的第一条朋友圈图片是一个怀抱着《西游记》的孩子,他叫杨佳佳。 《西游记》这样的书,城市孩子很常见,但是农村孩子杨佳佳要得到就很难。我知道了他的阅读需求,就要派人送给他。

  记者:在城市开展阅读推广已经不易,再把这样的工作辐射到农村,更是难上加难了。

  姚晓英:我是推广阅读的志愿者,这不是我的本职工作。记者采访时我曾说过,我很想要撤退,真做不下去,但我不知道怎么撤退,我不敢看那些家长和孩子,不知道该跟他们怎样交代。

  记者:阅读推广开始做很难,做起来以后又面临另外一种困难。

  姚晓英:现在我们辅导、审阅读后感的团队,又幸福,又辛酸、辛苦。这些人都是志愿者,都有本职工作,但又不能不做。所以说,仅仅倡导阅读,实现不了书香社会的建设,倡导不是机制保证。推动阅读,需要建示范区,要把东西部的阅读、城市和乡村的阅读进行分类管理。安顺积累了十年全民阅读的经验,应该做成阅读示范区。同时,国家需要给予机制保证。比如拿出一定的经费,请高校学生参与阅读推广,学生和孩子都能获得进步。但现在能撬动这样的资源吗?撬不动。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传媒支出3090 . 8亿元。政府应加快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步伐,而且要明确购买服务的路径。文化空间的培育是需要经营的。现在不差钱,差的是运作起来的机制。现在政府部门有管理权限,有硬件资本,但是缺少软件资源。我们需要通过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有机融合资本,把纸上的温暖,变成现实中的操作路径。

  记者:作为作家,能够为推动全民阅读做哪些工作?

  姚晓英:作家第一是写好书。就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说,现在的问题不是缺书,而是缺少把书怎么利用起来的机制。我做阅读推广,是副业当中的副业,耽误了太多时间。但是假如我们身边都是一片文化的沙漠,作为文化人,这个生态对你有害无益。我们现在做阅读普及,就是重建文化生态,而不是说要给自己带来什么,我们是要自我救赎。难道在荒芜当中作家能很好地生存吗?我有时很书生意气。我当过政府官员,但那些好像对我没有太大影响,我觉得像陶行知、费孝通、梁漱溟,不说他们多伟大,但他们在那个时代,荣辱与共地与时代在一起,与乡土在一起。现在很多人迷恋权力,迷恋财富,精神空虚,甚至向毒品寻求慰藉,其实,心灵的富足会让你对物质的渴望得到抑制。

  记者:阅读对您有怎样的影响?

  姚晓英:阅读是我心灵的火炬,是我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不读书,我会感到饥饿,我们家,床头放的是书,厕所是有书的,阳台是有书的。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有一本书可以翻翻,才是舒服的。我现在的认知,一定是阅读带来的,书籍是永远开着门的大学,每天都可以走进去上课学习。阅读可以让心灵不孤单。目前有些对留守儿童的报道,我不太认可。我们要保证孩子有正常的成长的温暖,但是假如面临留守问题,要不要一定去渲染这份悲情?我们需要从外界注入心灵的力量,而不是去渲染他的痛苦和悲伤。如果我面临这样的儿童,我会说,假如你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假如你的船也被海浪卷到孤岛,你是要哭泣、抱怨呢,还是像鲁滨逊一样站起来,先把自己住的窝棚搭起来,去海边把鱼抓上来,然后想到明天会有船过来,结交朋友,重新构建生活?如果这样,你的生命依然精彩。同样,一个留守的小孩帮婆婆喂鸡,难道不应该吗?我认为我们要对孩子讲,你真厉害,你都能看管这一大群鸡了,要让他知道活着对别人有用就是自己的价值。这些,就是阅读带给人们的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