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草原:我们的故事》带你走进真实的草原生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13日12:12 来源:中国民族报 于鹏 段瑾
活跃在内蒙古牧区的青年,坚守着草原音乐梦。活跃在内蒙古牧区的青年,坚守着草原音乐梦。
青海玉树采虫草的扎然一家。青海玉树采虫草的扎然一家。
哈萨克族牧民努尔阿提在悬崖上捕获金雕并将它驯养成草原猎手。哈萨克族牧民努尔阿提在悬崖上捕获金雕并将它驯养成草原猎手。
摄制组跟拍新疆草原巡查员多里坤的日常工作。摄制组跟拍新疆草原巡查员多里坤的日常工作。

  该片是我国第一部全景式展现草原文化的电视纪录片,由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合作拍摄。

  《草原:我们的故事》,探讨的是游牧民族与草原之间深刻复杂的关系。该片拍摄历时两年,摄制组足迹遍布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甘肃七省区,行程12.5万公里。该片把在广袤草原上捕捉到的那些精彩非凡的人类故事,划分为草原文明的历史与传承、环境与生存、草原生灵的共生关系、游牧民族的时代风貌、草原生态面临的危机与拯救五大主题,展现出一个自然与人文交织而成的精彩世界。

  记录草原,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

  “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这句话是《草原:我们的故事》摄制组主创人员近两年的网络签名,也是支撑摄制组完成一次又一次艰苦拍摄的精神支柱。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草原是图片中优美的风景,是别人口中动人的传说。但拍风景的人和讲故事的人却没有告诉人们,那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未知的艰辛旅程。

  “路在哪里?”这是摄制组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摄制组行进在草原之上并不轻松,因为这里没有方向,没有路标,也没有路……马是草原上最好的交通工具,但沉重的摄影器材只能在设备车上缓慢前行。托底、陷车、故障、迷路,已经不是什么大事了。在内蒙古草原的拍摄过程中,一次意外的翻车事故,差点夺去了两位导演和一位摄影师的生命。但在重伤卧床三个月之后,他们再次走进了草原。

  高原,是另一个需要挑战的难题。片中所涉及的四川、青海、新疆及西藏的高山草原,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其中,藏北的安多草原是一片海拔在5500米左右的无人地带。在高原拍摄,缺氧所带来的生理反应已经无需多说。然而,最大的难题还是后勤保障。摄制组每次都用十天左右的时间深入草原的核心地带,跟踪拍摄牧民生活。然而,这里没有房屋,没有食物,也没有饮用水。在记录高原牧区本真生活的镜头背后,摄制组也过着和牧民同样的生活:住帐篷,烧牛粪,吃生肉,甚至在大雨滂沱的夜晚,也要在已经灌满水的帐篷里站岗放哨,以防止野狗甚至野狼闯入。

  在艰苦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做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事。因为草原上的故事太需要有人记录了。

  排除万难,留下最珍贵的影像

  在人们的印象中,草原上的那达慕盛会通常都是在蓝天之下、绿野之上进行的。但这次,摄制组特意拍摄了相对很少有人记录的冬季那达慕。一月的内蒙古草原,气温骤降到零下40摄氏度。如刀一样的北风,裹挟着砂砾和残雪在这里纵情歌唱。这歌声伴随着摄制组长达五十多天。

  恶劣的天气,让很多摄制组成员得了哮喘和肺炎,但他们却带回了极其震撼的镜头与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同样是冬天,摄制组在新疆则面临着另一项考验——跟随牧民转场。哈萨克族是现今少有的保持冬季转场传统的民族。其中最艰苦的一段旅程,需要翻越天山山脉。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需要无比的胆识和勇气。因为这是一段被当地人称为“死亡峡谷”的路,一旦失足将粉身碎骨。寒气逼人的峡谷里,静得只有马蹄踩踏岩石的声音,平日里寻常的马嘶犬吠,在这里则成了危险的信号。

  紧张的氛围,笼罩着整支转场队伍。在这全长将近70公里的峡谷中,摄制组成员每人负重40公斤徒步前行。在结冰的山路上,一不留神就会摔跤,有人扭伤了脚踝,有人摔伤了手臂,还有人掉进了雪坑。最终,摄制组用3台摄影机全方位地记录了哈萨克族牧民转场的影像,留下了300分钟拍摄素材。

  是这些艰苦的历程,造就了《草原·我们的故事》。这部纪录片中的每一个镜头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它记录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创造的传奇,给即将踏上草原的人们指引了方向。

  (本文图片由《草原:我们的故事》摄制组提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