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珍惜那些美好的创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13日10:13 来源:人民日报 布 里

  近日,四川省川剧院的经典川剧《巴山秀才》登陆北京。这部由当代戏剧家“巴蜀鬼才”魏明伦编剧的经典作品,上世纪80年代首演后,曾在全国各地演出共计200余场,观众达20万余人次。这次用的是四川省川剧院2002年11月重排的版本,该版本也曾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好评。

  这确实是一部能够写入中国戏剧史的作品。它的结构形态、节奏气韵和语言风格,无一不精到,无一不从容,无一不让人喝彩叫绝。从“求赈”始,至“揭底”终,层层推进,层层打开,疏密有致,巧妙跌宕。我认为这出于编剧对戏剧和观众极其理解和信任的气度。戏剧怎样才能“好吃”,取决于创作者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来源是综合的,有文化沉淀和开悟、转化的因素。这种开悟与转化很大程度上来自天分。“巴蜀鬼才”魏明伦的戏,单其语言,浸透着四川人特有的幽默、洒脱、坚韧和沉着,而且精准、生动、充满张力。据说他绝少写川剧以外的戏曲作品,我觉得这是魏明伦的文化自觉,一方面,再精彩的生活本身,若没有“鬼才”的超常转化,在舞台上都不会一击便中,不会形成美好的、有晕染感的戏剧表达;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对戏剧表现的适用性很强,不是文学化的文本思维,不因文害戏。在当代戏剧的观念更迭面前,《巴山秀才》坚持用传统戏曲的手法说世俗戏曲的话语,用当代戏剧的思维构架着作品的结构、安排着作品的节奏,不洒狗血,不炫技法,不拖泥带水,剧情密不透风、难于增删,这何其难也!

  不夸张地说,这种戏谁都爱看,哪怕是从未接触也从未想接触川剧的观众。这样的当代经典作品,因其与当代生活、当代观众有较高贴合度,往往更加具有传递的价值。它们既是“看”的戏,同时也是“听”的戏;既运用当代戏剧创作理念,又是对传统艺术价值的极大保留。这类经典作品观众看起来不觉时间流逝,浑然、流畅、一气呵成,它们有价值诉求,但不是生硬的高台教化,而是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前些年,大家都热衷于搞新作品创作,却不知一部好作品的形成往往需要寂寞的等待、反复的打磨,真正的创新往往都是一不小心成就的。而这个“一不小心”的成功,是在每一次的排练中、每一次的演出中、每一次的修改中,由无数小小的“一不小心”悄悄汇聚而成的。创新或者新创的背后,有巨大的重复再重复;或者说,每一次的重复,创新都在悄悄地进行,只是我们不一定能够看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像一个孩子,他在一天天长大,父母并不能每天意识到,直到有一天发现:哇,他都这么大了!常演当代经典的意义很多,常演常新是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如果不学狗熊掰棒子,而是珍惜那些美好的创造,中国戏剧的舞台可能会美好得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