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文化设施建设应真正惠及百姓——访人大代表张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13日09:37 来源:中国作家网 行 超

  记者: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下拨大量文化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但也存在设施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如何保证文化专项资金真正惠及群众?您曾经分管科教文卫等工作,请问在这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或案例? 

  张平:其实全国的情况都差不多,每年下拨的文化专项资金都会有所增长,但这个增长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是相差甚远。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劲,越来越旺盛,如果还是用老黄历、老眼光看事办事,必然会影响文化决策,也必然会激发老百姓越来越多的不满。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强化多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其本质一定是普惠性质的,政府一定是要大笔投入的。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在这一点的认识上常常有误区,一提起文化体制改革,一提到文化要走向市场,就要把本来属于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也一股脑推到市场上去。原有的文化馆、文化宮、文化场地等公益性的文化服务设施,你让它市场化,最终必然让它变成高收费、高消费的场所,变成贵族化服务。文化建设、文化服务一定是普惠性的,一定是要大笔投入的。忘记了这一条,宗旨错了,方向也错了。

  这些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属于老百姓的文化设施多了还是少了?对于政府来说,拿出一大笔钱来建设在经济上几乎没有什么回报的文化基础设施,肯定是要心疼的。惟GDP论英雄,挤压的必然是惠民工程、文化工程。一个缺少文化空间的城市,必然是有重大缺陷的城市。无视民众的文化需求,会让政府付出更大的代价。

  记者:现在兴建的文化设施和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离群众的需求是否有差距?差距在哪?大众需要怎样的公共文化服务?

  张平:贪大求洋、华而不实、形式主义、不求实效是目前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最大问题。比如农家书屋,很多地方都只是个门面,至于书屋里的书农民们喜欢不喜欢、对农民有没有帮助,却很少有人操心。还有些“三下乡”活动,找几个演员,找一个像样点的村子,下去演一场,报道一下就完事了。像这样只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的文化活动就不是惠民而是扰民了。

  记者:在许多地区,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所仍然冷清,如何让它们吸引更多群众?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活动哪个重要?

  张平: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前些天听一个朋友讲,现在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馆、展览馆,即使是免费,也往往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国家花了很多钱,却收效甚微。在国外,这些场馆同样免费,但每天都有很多人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原因在于,这些地方政府付给场馆的管理费不是年初一拨了之,而是年终时凭票结算。入场券越多,给你的管理费用就越多,反之则越少。这样一来,这些场馆的负责人就绞尽脑汁,利用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吸引民众到他们的场馆里来。

  所以对文化设施和文化场馆如何管理利用,关键还是要看人的能动性。而人的能动性靠什么?靠机制,靠制度。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服务活动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基础设施的文化服务,只能是一纸空文;有了文化基础设施而没有文化服务活动,文化设施必然形同虚设。

  文化设施建设一定是也必然是政府的职责,文化设施的投入,政府一定是也绝对应该是主体。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对文化的市场投入,只要守法合规,我们一样支持。政府对文化的投入,面对的是广大民众,不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的政府,一定是不合格的政府,其付出的代价将是长期的,巨大的。

  记者:从《抉择》到《国家干部》,您的着力点似乎放在“官德”上。现在提出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关于反腐的制度建设您有什么建议?

  张平:制度建设极其重要,但官德也同样重要。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制度覆盖,有的官员全线倒戈,有的则刀枪不入。德就是一个人的第一道天然防线,也就是人的道德底线。制度绝不是万能的。并不是制度一出来,便一蹴而就,我们即可高枕无忧了。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制度最终还得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包括制度所要管理约束的对象和制度的执行者。再好的制度,没有好人管理,就只能是摆设。用对一个人,就是一片青天;用错一个人,很快就会连根烂掉。

  记者:您曾经说过:“我一直是个作家,没有作品我什么也不是,今后还是要回归作家。”现在手头在创作什么题材的作品?

  张平:目前手头正在写一部作品,写得很慢,生活和社会中有很多东西需要消化,需要重新认知。可以告诉你的是,肯定是现实题材,肯定与反腐有关。这些年来,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人和故事实在太精彩了,我不想就这样白白地放过它。习总书记说了,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这话对我触动很大,我毕竟还是一个作家,我也很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生活有恒久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有表象的一面,也有本质的一面。生活之树长青,是因为生活中的故事谁也想象不出来。千姿百态,纷繁芜杂的生活需要你去体会,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去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否让文学作品和生活本身同样精彩,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发现生活、透视生活、高于生活、忠于生活。还有最重要一点,看你对生活是否怀有足够的敬意和激情。

  记者:您最近关注哪些文学或影视作品?

  张平:我比较关注现实题材的作品,现实题材的作品难写,就是因为身边的生活大家都很熟悉。现实题材的作品素材丰富,取材容易,关注的人多,容易产生影响,但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需要做艰苦细致的精心准备。

  现实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文艺作品?没别的,就是因为在现实中你看到的人和事都只是属于表象的言行举止,而文艺作品则能深入到人的内心。无限丰富的内心世界,赤裸裸毫无遮拦的灵魂展现,正是文学作品的最大魅力所在。

  这些年,表现重大现实题材的影片实在太少了,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是,正面的、杰出的和给改革以力量、给人民以信心的时代人物在银幕荧屏上不多见了。这是一个极不正常、也让人极难理解的现象。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的国家几乎跨越了几个世纪,面对这可歌可泣、举世震惊的伟大奇迹,我们当代人不去描写,又能让什么人来描写?这是时代和人民的需要,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职责。

  近期比较喜欢的一部作品就是前不久播放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这部作品好就好在它强烈的现实性,对当今时代巨大的警示和警醒作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