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剧目应求流一世而非留一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12日09:29 来源:解放日报 诸葛漪

  抒情歌剧《伤逝》34年后再演提出舞台剧创作话题——

  剧目应求流一世而非留一时

  《伤逝》定妆,歌唱家王莹(左)、莫华伦主演二代子君和涓生。 (资料)   《伤逝》定妆,歌唱家王莹(左)、莫华伦主演二代子君和涓生。 (资料)

  时隔34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排的中国第一部抒情歌剧《伤逝》,本月22日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由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操刀,又是歌唱家程志、殷秀梅的成名之作,然而,该剧自1981年首演后就鲜有完整公演。这部“活在音乐学院入学考试中的名作”再度走上舞台,也向业界提出了一个老话题:剧目留一时还是流一世?

  完整道具躺在资料室

  手写乐谱、油印剧本,这是复排导演陈蔚对《伤逝》的第一印象,“所有资料、道具、服装都完整保存在歌剧舞剧资料室,可惜长久没有人关注了。”歌剧《伤逝》由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改编,殷秀梅、程志、关牧村、刘跃等主演,1981年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引起轰动。《伤逝》囊括咏叹调、宣叙调、对唱、重唱、合唱等几乎所有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又融入丰富的中国民谣色彩。然而,1981年首演后,《伤逝》30多年再未以完整版本呈现,只有《一抹夕阳》、《她夺走了我的心》、《紫藤花》等经典唱段,一直作为声乐教材使用。音乐学院入学考试中,《伤逝》也是中国音乐史重要考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伤逝》不只有歌剧,1981年,它还曾以芭蕾舞剧、电影、连环画形式呈现。2003年,《伤逝》被创编成昆曲,2011年又有了豫剧版。如今,只有歌剧得以重生。陈蔚将《伤逝》形容为“文学的歌剧”。1925年诞生的《伤逝》是鲁迅唯一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彷徨》,它刻画了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青年涓生和子君敢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不屈性格,也揭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在陈蔚看来,选择复排《伤逝》与其故事当代性密切相关,“无论20世纪还是21世纪,观众都会对剧中人的困惑有共鸣。每个人走出剧场,会对理想和现实的挣扎、情感与理智的选择有所感悟。”

  创作就像狗熊掰棒子

  为何相隔34年再演《伤逝》?陈蔚说,“当下院团剧目创作像狗熊掰棒子,每年都要求出新。经典剧目演得太不够,影响力只存在于歌曲中。其实好剧目常演常新,它凝聚了我们对过去创作的思考,相当于站在巨人肩膀上。”

  “复排《伤逝》,和当下文艺创作越来越重视传统有关。传统不止是古代,还有现当代经典。”陈蔚说。当年厚厚的、手写且有部分模糊不清的乐谱,被重新整理成电子版本。中国歌剧舞剧院共有120多名演职人员参与制作,歌唱家王莹、莫华伦主演二代子君和涓生。年轻一代折服于老一代艺术家的功力与严谨,“舞台提示写得非常棒。舞蹈段落,编剧只写了七行字,施光南先生却为此创作了整整35页的总谱。”陈蔚为复排定下基调,“不浪费一页总谱,不做任何删减,让巨匠原貌重现舞台。”《伤逝》 首演时没有留下全剧影像资料,当年是什么样,让陈蔚绞尽脑汁,为此她翻遍了剧院资料室,“真没想到当年一只道具碗都做得如此好,看上去像真的,再捏捏,才发现是纸做的。”

  狗熊掰棒子,捡了新的,忘了旧的,并非偶然。留一时,获奖无数,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轰动效应,可后劲不足; 流一世,需要不断演出,接受观众检验,不断修改,前路漫漫。一些剧团热衷于创作新剧目,因为创新有利于评奖、申请各类基金,而参与评奖演出后,这些剧目就被丢弃一旁,不登台,打磨提高无从谈起,成为一个怪圈。

  可喜的是,保留剧目与原创齐头并进,已成为一种趋势。国家话剧院去年来沪演出的《死无葬身之地》诞生于2006年,相关主创表示,“保留剧目常态化在剧场里进行轮换演出,在剧目积累、传承,尤其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人艺副院长崔宁也在上海国际艺术节论坛中表示,人艺近年来采取经典剧目轮回演出制,“40多部经典剧目随时掌握在手,不管是演员的排练,还是舞台的布景灯光,都是现成的,随时可以拿出来演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