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2014年,纪录片遭遇卫星年:北京、上海两家纪实频道上星播出,与央视纪录频道一起构成三家卫视纪录片传播平台。长期困扰中国纪录片的传播瓶 颈豁然开朗,纪录片不能再作为频道特色傲视天下,细分化、品牌化成为纪录片频道必须直面的课题。从2011年创立以来,央视纪录频道已然构建了高品质、国 际化的品牌形象;上海纪实频道携带丰厚的市场经验和品牌积淀,启动国际化、产业化之路;北京纪实频道与北京纪实影像产业基地、北京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实现 市场组合,调整产业布局,蓄势待发。可以预见的未来里,央视纪录频道的优势依然明显,而从项目、资金、团队到市场的资源重新整合也将逐步开始,产业化将提 速。
2014年,中国纪录片播出总量为75800小时,其中首播量为18000小时。与2013年相比,播出总量提升了5800小时,但首播量并未 增加。2013年广电总局限娱令所规定的卫视频道纪录片播出时间大多被重播节目填充起来,且主要分布于垃圾时段。由此看来,仅仅数量扩大并不能带来真正的 繁荣,核心问题是质量提升。
2014年,品牌力量再次显示,并带动产业系统升级。这一品牌便是《舌尖上的中国Ⅱ》。
2014年4月18日-5月30日,两年酿造、反复被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国Ⅱ》在央视综合频道、纪录频道播出,毫无悬念地再次掀起狂澜,其收视 率和影响力超越包括综艺、电视剧在内的所有电视节目,又一次制造了传媒文化现象。其周播方式将节目效应扩展到两个月,也为各种议论留下发酵空间。以《人民 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及时称赞节目的“社会责任与人文情怀”,而有些新媒体却吐槽“煽情”、“跑题”。无论如何,《舌尖Ⅱ》从民间视角发掘美食,以美食 涵融人性,俯仰自若,生趣盈动,为中国纪录片创立了第一个品牌,并成功地把文化影响力转换为市场效益:《舌尖》的综合收益已经超过5亿,将纪录片产业链从 传统的广告、音像、图书等拓展到电商销售、电影,甚至拉动了相关行业的股票价格。在中国纪录片产业探路之际,《舌尖Ⅱ》留下一座含义丰富的路标。
国际化是2014年中国纪录片的突出向度。
这一年,一些国际合作项目成果初现,不仅在中国成功播出,也在英国、法国主流媒体播出,并发行到世界几十个国家传播。继《非洲》之后,央视纪录 频道与英国BBC合作《隐秘王国》,该片讲述了小金花鼠、小狨猴等一群小型超级动物的神秘生活,将动物节目扩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隐秘新空间,制作精美,故 事生动,承接了BBC动物节目的一贯风格。央视纪录频道与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动物星球频道、美国野生救援协会联合摄制的《野性的终结》,邀请运动员姚明 去非洲考察野生动物,因为犀牛角、象牙的非法交易,犀牛、大象遭到残酷盗猎,一些品种濒临灭绝。姚明以自己的行动号召动物保护。从动物和动物保护入手,借 世界知名运动员姚明提升传播力,中国纪录片以合作方式进入国际主流,这是一种成功的传播策略。
然而,国际化并不仅仅呈现于国际合作,也表现于更多纪录片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2014年,一批优秀纪录片力图以国际理念和叙事方式讲述 中国故事,叙事语态从宣教转向传播,表现出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美学魅力。《互联网时代》远赴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14国追踪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从人类 高度考察互联网对于世界的改变。《瓷路》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英国、德国、荷兰、法国、土耳其等9个国家讲述陶瓷的传奇故事,展示了一条文化 大道。《五大道》赴美国、英国、法国等地采访国际汉学家,并邀请八国联军的后代访问天津大沽口炮台,重新审视以五大道为代表的九国租界带给天津的文化记 忆。《大黄山》放弃传统风光片的明信片美学,转而寻找故事,并邀请奥地利摄影师和加拿大山地飞行员一起航拍黄山的云海、峡谷、峭壁等奇观。《1937南京 记忆》采访美国、日本、德国、波兰、韩国等国120多位专家、学者、亲历者和幸存者后人,一起见证南京大屠杀。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脉》也放弃简单的政 论模式,而是去美国、巴西、伊拉克、以色列等国实地拍摄水利工程,从水与文明的关系讲述这一宏大工程。国际视野支撑了国际高度,国际叙事决定了美学形态, 中国纪录片向国际化迈出坚实的一步。
2014年,中国纪录片的镜头依然聚焦剧烈变迁的现实,其中关于年轻人的作品尤其集中。纪录电影《我就是我》以电视娱乐选秀节目《超级男声》为 题材,讲述华晨宇、欧豪、白举纲、宁桓宇、于湉等几位选手的参赛历程,尤其是他们在选秀过程中遭遇的心理波折与现实矛盾,具有一定的洞察力与感染力。与这 些“放肆青春”(电影宣传语)的男孩不同,《高三16班》里的孩子们正接受命运之门——高考的磨练:成绩、感情、青春的躁动与人生的搏斗,风格冷峻、酸 涩,迫人沉思。《铜匠苏仔》以纪实方式讲述了铜匠艺人老苏与儿子苏仔之间的矛盾,依然是传承与创新的古老命题。而《棉花》第一次以服装产业链为题,记录了 从棉花种植者、采摘人、服装女工到服装贸易的全程。
2014年,真人秀依然是中国电视荧屏的宠儿,《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一浪赛过一浪。从世界范围看,纪实娱乐已是趋势,美国探索、国家地理,英国BBC与法国电视台都已开播真人秀纪录片。中国纪录片也不再满足于在纪录圈里打转,开始探索新的可能。
央视综合频道的《客从何处来》便是真人秀与纪录片的杂糅。节目邀请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阿丘等5位名人寻根认祖,每人在寻找过程中都 发现了自己不曾了解的家族历史秘密,这秘密也是驱动节目叙事的核心动力。与真人秀的明星耍宝不同,《客从何处来》只是借重了这些文化名人提升收视,而寻找 过程是真实的,人物情感是真挚的,从而呈现出纪录片的质感。同样,《野性的终结》借姚明之名保护动物,也值得称道,与真人秀节目里的明星表演不可同日而 语。
2014年是新媒体视频网站全面崛起的一年,全媒体传播已然成为年度关键词。江苏卫视与凤凰视频联合制作的《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算得上一个成功 的全媒体传播案例。江苏卫视自然不会放弃自己的明星主持孟非和众美女,也邀请了毕淑敏、贾平凹、谭咏麟等各界名人,以纪行方式发现藏在各地的风情技艺,奇 景异观。该片由江苏卫视与凤凰视频同步播出,成功地实现了电视与网络的联姻。《城殇》则干脆以3分30秒一集的方式打出微纪录概念,在腾讯等视频网站反响 热烈。南京电视台为配合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制作此片,主动向新媒体靠拢,以期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不仅是一种传播媒介,也是一种新语体,正如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新媒体纪录片概念已不新鲜,而成功案例并不多见。目前新 媒体视频网站依旧以播放电视纪录片为主,投入既少,着力也不多。纪录片如何拥抱新媒体?这不仅需要市场的推手,也需要美学的动力。
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直指300亿。然而,纪录电影实在贡献甚微,羞愧难当,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尽管《爸爸去哪儿》披着纪录电影的头巾招摇过 市挣了7亿元,实在不过是一场电视真人秀的不同版本而已,字幕满屏,镜头粗糙,连思维方式都毫无二致。以大型真人秀《超级男声》为题材的纪录电影《我就是 我》向影院冲击,采用商业电影宣发策略,并且前期众筹就获得500万元票房,却最终止步于650万门槛。是粉丝不够忠诚还是电影过冷?联想到韩国纪录电影 《亲爱的,别过河》不胜感慨:观众人数已超300万,领先好莱坞大片《星际穿越》。不过,中国纪录片收复院线的决心和热情丝毫未减,一批为院线制作的纪录 电影正在进行,也许2015年会更加热闹。
平台已经升起,风云正在交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期待中国纪录片一个丰硕的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