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斑斓多彩的新疆“非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09日13: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黄适远
哈密十二木卡姆哈密十二木卡姆
玛纳斯的故乡 — — 美丽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玛纳斯的故乡 — — 美丽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库木吐拉千佛洞壁画库木吐拉千佛洞壁画
喀什的阿西克调木卡姆喀什的阿西克调木卡姆
制作桑皮纸制作桑皮纸
博湖蒙古长调博湖蒙古长调
柯尔克孜族群众聆听《玛纳斯》柯尔克孜族群众聆听《玛纳斯》
阿肯弹唱会阿肯弹唱会

  多文化、多民族、多宗教,这是新疆的地域特色。在这样的一个文化、民族、宗教交融的大熔炉里,新疆文化斑斓多彩。众所周知的“歌舞之乡”只是新疆文化名片里的表面,在其深层,则是涌动着的热烈的情感和思想。从高山到盆地,从草原到绿洲,处处荡漾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按照国家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的十大类,新疆已经建立了从县市到地州、自治区、国家四级名录体系。这些散落在天山南北、带着泥土芬香的民间文化,以美美与共的包容姿态,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新疆民间文学有《江格尔》《玛纳斯》《格斯尔》三大英雄史诗,还有《西王母神话》等;传统音乐中有被誉为东方瑰宝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哈萨克冬不拉艺术、蒙古长调、新疆花儿等;传统舞蹈有塔吉克鹰舞、少数民族动物模拟舞等;曲艺中有哈萨克阿依特斯(阿肯弹唱会)、新疆小曲子等;杂技和竞技有著名的达瓦孜(高空走绳)、叼羊、马术等。此外,还有和田桑皮纸、花毡、切克曼布、乐器、食品服饰、毡房、小刀、马鞍等传统技艺,都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制作方式,至今仍然完整地呈现在少数民族的吃穿住用行中。

  木卡姆:诗乐舞一体的东方瑰宝

  “木卡姆”是新疆各地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诗、乐、舞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喀什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成为新疆绿洲艺术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一词主要是指“大型套曲”,此外还有法则、规范、曲调、乐曲、散板序唱(奏)等多种含义。2005年12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木卡姆是一部关于绿洲的传奇。它是维吾尔族群众生活中的必需品和营养品。它的演出场地无所不在,大街小巷、餐馆饭铺、村镇集市,驴车上、驼队中、篝火旁,随便的一个背景,都可以飘出木卡姆,随便的一个小巴郎(孩子),就可以翩翩起舞。一旦舞起,不用说苍髯白发的老者,不要说英俊结实的汉子,就是一个过路的也会背着袷袢,也会忘我地步入其中。

  《玛纳斯》:高原深处珍藏的英雄史诗

  柯尔克孜族是最善于用口头艺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他们以口头形式演唱史诗、说唱部落谱系、即兴创作和表演民歌,创造了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化。

  《玛纳斯》是一个有关英雄民族的传奇,更是柯尔克孜人寻找祖先身影和声音的传奇。“这是祖先留下来的故事,不唱完它怎么能行呢?大地经过多少变迁,河谷干涸变成荒原,荒滩变成湖泊,湖泊又变成桑田……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雄狮玛纳斯的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史诗《玛纳斯》千百年来在这里传唱不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柯尔克孜人。柯尔克孜人热爱《玛纳斯》,至今仍以是玛纳斯的后代为荣。

  “玛纳斯其”是柯尔克孜族对本民族中擅长说唱《玛纳斯》者的称呼,大歌手则称为“大玛纳斯其”。《玛纳斯》就是靠这些“玛纳斯其”的演唱﹐代代传承下来的。有多少演唱史诗的艺人,就有多少种史诗的变体。在广袤的大草原上,他们就是游牧民族的嘴巴,唱出了自己的历史和心事。而这些歌词都没有固定的内容,完全根据要说的事编成,有时甚至现编现唱。被誉为“当代荷马”的居素甫·玛玛依老人是公认的“大玛纳斯其”,他是惟一可以唱完8部23万余行《玛纳斯》的艺人。

  新疆花儿:回民的精神挚爱

  “花儿”是回族人民用汉语演唱、格律和歌唱方式都相当独特的一种民歌。新疆人唱的花儿在旋律上丰富多彩。他们在性格上豪放洒脱,在花儿中咏唱爱情时更加大胆率真、幽默潇洒,甚至还创新出了专门咏唱爱情的花儿曲牌“花花尕妹令”等。

  受少数民族唱诗的启发,新疆花儿中出现了长篇作品,甚至具备了“剧”的成分,这在甘、宁、青等地的花儿中是少有的。多个地区、多个民族的人在一起生活,使移民们的方言也发生了变化,而这又引起了花儿风格的改变。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有新疆特色的花儿曲牌(俗称“令”)有23个之多,目前已整理和出版有千余首新疆花儿。

  新疆花儿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二重唱、合唱、表演唱、乐器伴奏唱、无伴奏合唱等。在演唱场所上,山间田野、家庭场院、文化广场、舞台会场等,都可引吭高歌,因而也更加丰富多彩。可以说,新疆人所唱的花儿从风格上、数量上形成了自己的流派。

  长调:草原之声

  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是民族的识别标志之一。不论身处何地,蒙古人都能从长调中体味到那种古老的苍凉,享受着由心底澎湃而出的激动。在新疆和布克赛尔、博尔塔拉和巴音布鲁克的优美牧场上,蒙古族长调常常伴着袅袅炊烟,在草原的上空飘荡传扬。新疆蒙古族长调的表现内容,主要有对历史的咏怀、对祖先和长辈的尊崇、怀念亲情友爱和对故乡山川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新疆蒙古族的生存环境地广人稀,他们对爱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和淳朴表达,把对家乡的爱、对父母和兄弟姊妹之爱、男女情爱统统融化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正所谓大爱无疆,长调中时时体现着这种大爱的本质与宽广内涵。

  阿肯弹唱:哈萨克人的精神世界

  从北部遥远的阿尔泰山到蜿蜒逶迤东部和西部的天山,在那些草原最美丽的深处,无处不闪耀着哈萨克族游牧人的身影。游牧人的快乐和忧伤,在他们生活栖息的草原上生长着、歌唱着。这样的草原柔软而又广阔刚强,也就会孕育出灿烂的游牧史诗和伟大的歌手。

  “阿肯”是哈萨克语的音译,意指民间优秀诗人和歌手,是我国哈萨克族民众对来自他们中间的游唱诗人的一种尊称。每年盛夏季节,各地选出知识渊博、才思敏捷、能弹会唱、出口成章的优秀阿肯荟萃一堂,举行盛大的阿肯弹唱会,以庆祝一年游牧后的相会。在哈萨克族有句谚语:“阿肯是世界上的夜莺,冬不拉手是人间的骏马。”草原上,阿肯的歌声,是哈萨克族人的口头长诗;蓝天下,阿肯的歌声,传达着哈萨克族人最真挚的情感。

  桑皮纸制作:一种伤感一种怀念

  传统桑皮纸在上世纪中期以前在新疆还广受欢迎,但到了1950年代,维吾尔族桑皮纸便开始退出了印刷和书写用纸的行列,从那时起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桑皮纸在市场上流通了。但是,民间仍然固守着这份情怀,一些人家还在使用桑皮纸。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工业所带来的制纸工艺不断进步,桑皮纸更被冷落。只有在古老的村落和古老的艺人那里,桑皮纸还继续着日益衰老的生命。

  桑皮纸就像一位阅尽千帆的沧桑老人,虽然已经进入暮年,但那个来自古老而柔和的心却依然伴随着我们。当我们用柔软的毛笔行走在柔和而兼具风骨的桑皮纸上,和天地自然忽然有了一层通连,彼此气息相通。那是什么呢?一种古典的气息忽然就弥漫了全身。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有什么比追求美更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心灵呢?这同样是一种歌唱,是一种生活的创作,小小的皮编和他们的服饰、骏马、冬不拉、诗歌一样,热烈芬芳,如同草原上的格桑花,开得满山遍野,芳香了整个布尔津,弥漫了他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韩连赟、黄适远/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