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如何面对戏曲的时代困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09日09:2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全国政协委员李世济、梅葆玖、莫言、赵葆秀关注戏曲发展现状

如何面对戏曲的时代困惑

  

  “丑行戏丢失很快,几乎要灭绝了”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我最近越来越感觉到京剧有很大的危机。”在全国政协文艺界小组讨论会上,李世济委员对京剧发展现状表达了忧虑。“我 眼睛不好,每次看戏,都要带着望远镜举3个钟头才能看得清楚。这些年看下来,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主演,重视的是老生、旦角,配演的作用不大了。”李世济担忧 现在剧团中配演与主演之间的差距在拉大,审查剧目的水平在下降。

  近年来,李世济一直呼吁京剧界要关注丑行。目前,丑行、丑角戏所剩无几,活跃的只有钮骠、寇春华等,而且越来越少;一些从事京剧的年轻人对于丑 行的戏更是知之甚少。“丑行戏丢失很快,几乎要灭绝了。”李世济说。她希望国家能拨专项资金支持丑行,能够在中国戏曲学院以及各专业院团搞一些丑行的专场 演出,深入研究配角戏提高的问题,调动京剧工作者的积极性,让丑角艺术传承下去。

  此外,李世济还关注到了京剧人才培养问题。“每年的研究生班、流派班为京剧艺术培养了一批人才,但是现在很多人想进这个班却进不去。”在她看来,一是名额有限,二是存在不正之风。她认为,这种歪风必须要得到扭转,不能让京剧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丢失。

  京剧进中小学要和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

  8年前,梅葆玖委员曾提了“京剧进中小学的提案”。如今,看到电视上孩子们的京剧演出,他都非常开心。但是现实社会中一些儿童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缺少教养的情况又让他“心中很不平静”。

  梅葆玖认为,戏曲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它善恶分明,褒忠贬奸,传达民众的理想和愿望,所体现的爱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传 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少年品德教育的基础源于传统文化,怎样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青少年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是值得每一个家长、老师及教 育从业者认真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

  梅葆玖谈到,目前,外来文化强势入侵,社会上弥漫着功利主义、拜权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多元文化不仅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导致我们的价 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发生变化,也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了误导和污染。此外,一家三口的家庭结构,也使得青少年从小在温室中长大,过分溺爱,不知 道礼让、谦虚、友爱,缺少传统文化的修养和熏陶。他提议,京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将它极富诗化色彩的唱词、对话融入教育、教学中, 挖掘京剧艺术的真善美,用真善美引导孩子们做善良的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反映新时代特点的剧目比较缺乏

  高密茂腔是山东省潍坊地区的戏曲剧种之一。以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为特点,通俗易懂,委婉动听,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胶 东之花”,在广大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莫言委员介绍道,几十年前,茂腔在当地影响很大,县剧团晚上演出,有时需要 下午就去抢位子。观众看得踊跃,若有一些名角参与演出,场面更加火爆。但令他感到困惑的是,现在演出的茂腔,无论演出的水平、服装、道具、音乐等,还是地 方的重视程度、人才培养都比当年鼎盛时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观众对现在演出的关心程度、上座率,已经无法再现昔日的辉煌。“必须要有人看,才能进入良性 循环。”莫言说。

  对于传统戏曲在当代遭遇的困惑,莫言认为,传统艺术只有与时俱进,与当下社会相结合,千方百计创新,才能吸引观众。但是怎么创新,什么尺度,又 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矛盾。“老一点的观众,像我这样的,更希望看当年看到的戏,听当年听到的唱腔,但我们熟悉的演出方式却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所谓 ‘一戏难称百人心’,一个艺术品种要满足所有群众的需要,也确实很难。”莫言表示,当前戏曲,尤其是地方戏发展中的最大问题是反映新时代特点的剧目比较缺 乏。由于现代娱乐休闲方式越来越丰富,传统戏曲对百姓尤其是年轻人的吸引力逐渐缩小,传统戏曲必须创新,吸引年轻观众,否则就算保留下来也还是不能长久发 展。

  赵葆秀委员也把关注焦点放在地方剧团发展上,建议适当恢复和保护基层一些小的地方剧团。她认为,保护这些小的艺术院团,就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土 壤。如具有500年历史的河北武安的平调落子,当地人说,这个剧种就是家乡的灵魂。大的剧团直接服务人民是有限的,基层小剧团更接地气。他们是我们文化的 支脉和毛细血管,有他们的存在,一方的文化土壤就有人耕耘。因此,赵葆秀建议对基层的宣传队、小剧团等文化组织,要在一定范围内纳入文化惠民政策,从国家 层面给予一定的扶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