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京味儿十足的现实主义传承——评话剧《食堂》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06日10:04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许波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自建院之初便将京味儿和现实主义作为自己鲜明而独特的演出风格,并以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演剧体系为目标。新近在首都剧场上演的人艺开年原创大戏《食堂》 ,伴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铿锵歌声开场,以编年体的形式,通过一个国营老钢厂食堂承载的记忆,浓缩了30年来北京人的生活及思想变化,延续、传承了人艺的演剧风格与传统。

  《食堂》以“永久”这一人物为线,以食堂这一公共场所为不变的场景,贯穿了整个故事发展,讲述了国营钢厂人世变迁的故事,折射出从改革开放到当下普通工人阶层的生活和思想变迁。纵观全剧,很难发现谁是绝对的主角,诚如该剧导演顾威所言,这部戏是一部从头到尾的群戏,“我们演的不是一个人,而是芸芸众生” 。剧中各种角色20余位,有食堂里的厨师、有工厂中的工人干部、更有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全剧从开场的上世纪80年代初演到当下,时间跨度长达30余年。而剧中人物也涉及了从“40后”至“80后”的几代人,形形色色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伴随着师徒情、兄弟情、夫妻情,以及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工厂的眷恋之情,为观众勾勒出一幅幅颇具时代感的画面。而剧中的“小人物”更用自己的心里话讲述着时代和观念的变迁给他们带来的种种机遇、不适、无奈与困惑。

  北京人艺的京味儿话剧传统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浓郁的老北京语言,也就是俗话说的北京话,尤其是运用北京胡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就像该剧导演顾威所说:“很多话特别‘老北京’ ,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话,代表了很多北京老百姓的特点。你说幽默也好,发牢骚也好,就是这么一种状态。 ”比之于外在语言形式的特点,京味儿话剧更是通过性格鲜明的舞台人物将北京的民俗生活鲜明形象地呈现在了舞台之上。作为一部群戏, 《食堂》的创作者并没有把重点放在一两个人物身上,而是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来共同表现一种极具北京风貌的生活状态。“蔫有准儿,闷葫芦,看着有点窝囊,心里憋着一股劲儿”的永久;“敲锣边,说反话,但心地善良,正派”的郭传声;“倔强,骄傲,脾气急”的退伍老兵大个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热爱传统艺术”的秦小生等等,处处体现着京味儿、人情味儿,而这正是北京人艺特有的风格。

  同时,人艺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也在《食堂》中被具体而微地表现了出来。全剧通过个体的经历、工厂的兴衰、食堂的变迁,于细微处着眼,将时代的巨变呈现在舞台之上,既形象又具体,引发每一位观众的回忆与思考。与之相应的在舞美方面,剧中年代感十足的服装、音乐,以及舞台顶端的钢管、钢铁景片式的大幕等等,均呈现出现实主义的特征。不难看出, 《食堂》的创作者们有意将京味儿和现实主义融合在一起,延续并传承着人艺的风格与传统。

  看过《食堂》,很容易使人想起《茶馆》 。确实, 《食堂》与《茶馆》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一样的人员聚集的场所;一样的编年体结构;一样的反映时代和人的发展、变迁;一样的以一个人物串联起整个剧目;一样的从年轻演到老;一样的老北京风土人情、京白京腔……尤其是最后一幕结尾时三位老人在食堂的重聚,简直就是《茶馆》结尾处的翻版,只不过将《茶馆》里三位老人对自己、对社会的“祭奠” ,改成了三位老工人对快速发展的时代和自己曾经辉煌的往昔岁月的追忆。然而,在作品内涵的深度和广度、对社会本质的反映和展现方面,《茶馆》要深刻、全面得多;在人物塑造方面, 《茶馆》中的人物则更为厚重、丰满,性格也更为鲜明,这尤其体现在《茶馆》中王利发的形象和《食堂》中永久形象的对比中。尽管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 《食堂》仍不失为一出好戏,它继承和延续着北京人艺的风格和传统,经过认真打磨和精心修改后,相信北京人艺能够为观众奉上一部更出彩儿的《食堂》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