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杨建英:想良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04日15:02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杨建英

  我们村的老人都把良乡叫做“县”,把去良乡叫做“上县”。

  村西头王树德他妈活着的时候,人们便接长不短儿地看到她收拾一新,挎着个小竹篮,颠着一双小脚儿到良乡看她聘在西北关的老丫头去。

  村人见了总是要问:“大妈,您这是嘛去呀?”

  “县——去!”王大妈颇为自豪地说。

  一来二去,村里便多了一条歇后语“王老太太上良乡——现(县)去!”

  “现”这个字,在我的家乡可不是什么好字眼儿,几分张扬,几分调侃,有丢人现眼的意思。对此,我的乡亲们可不在乎。良乡是我们的老祖母,在她面前没有什么难为情的——现就现吧!

  良乡古来称县,追史,怕是要上溯到首开郡县制的秦朝。有出传统京剧小戏《三不愿意》说的就是良乡县发生的故事。

  良乡的得名,据说是从“人物俱良”一词取意。然而,我对“此讲儿”不以为然,倒是儿时的一则关于良乡的谜语时常萦怀,说:用“奶油冰棍儿”打一地名,谜面就是良乡——又“凉”又“香”嘛!

  如今,阔别良乡30年,每每想到这个词,顿觉清爽沁心,香气扑鼻,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将我淹没。

  所谓“人物俱良”的说法,我想应该是民风物产都很好的意思。但从历史上看,良乡县境内名人不多。乐毅算一个,贾岛算半个,姚广孝是个阴谋家,孟良、焦赞是戏剧小说中的人物……物的方面也不算太好,30年前,良乡闻名天下的物品好像只有糖炒栗子。当然,还有一件东西,名虽不显,但也算得上遍布天下了——

  那年我从北京坐三天三夜火车到乌鲁木齐,又坐两天两夜汽车到阿勒泰,真有到天边儿的感觉。后插班上学,全班有一半是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蒙古族、回族……同桌是个黄头发的俄罗斯女孩。第一天上课,刚一落座,忽然发现那女孩的桌上放着一个很旧的铁皮铅笔盒。漆面脱落,锈迹斑驳,打开盒盖,在“九九运算式”的下边一个标志——“北京良乡文具厂”赫然入目。同桌说这是她的姐姐们留下来的,她有三个姐姐,都已上大学。

  后来,我才惊讶地发现全班一半同学的文具盒、三角板、圆规、半圆仪都是良乡出品。想想,一件北京的商品能够行销到如此荒僻的所在,称之为遍布天下亦不为过。中国有多少个孩子,正是通过这些不起眼儿的小东西,描画出自己未来的道路。如此说来,这个厂子的功绩与文化意义可就大了去了。

  我记忆中的良乡,农业味十足。全城除东北角的修造厂有几栋楼房外,其余都是平房。闹市区是一个被称作“大角儿”的所在。以此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延伸出四条小街,东西短,南北长。沿街建筑均为民国营制,低矮破旧,与满街面有菜色的人群相得益彰。这些人大都来自周边乡村,赶集购物,逛街散心,蹲在路边大嚼油饼油条,没人考虑这是“现”或“不现”。

  天下城池大都有门,不过,在良乡这些门都被“关”取代。东关、西关、南关、北关,非常端正。偏一点的也特别指明如:西北关。我去良乡大多从西关进。西关据说早年间确有高大的城门,四周还有城墙。在我儿时朦胧的记忆里似乎见过那已经被拆除城楼、残破不堪的高大城墙。稍长,还在良乡二中西边的菜地里,见过一段残存的墙基。

  听老人们说,早年间良乡城城门、城墙、护城河俱全。不难推断这是一座依古制而建的城池。《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良乡何时建城,何人建造,又是哪位诸侯王的封地?因手头没有资料,无从查考。不过,我倒认为这座小城是这方土地上的农民们精心种植出的一个硕大的“根块儿”。

  良乡城自身有一些文物遗存却极少文化积淀,这从良乡官方发布的简介中都可以看出来——“昊天塔、乐毅墓、关帝阁等众多历史文物古迹演绎着良乡镇悠久的历史文明。张谢村的高跷、小营村的小车会等独特的民俗表演、传统的民间艺术,积淀了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谈到文化要拿周边的乡村说事儿,这对良乡城来说好像也没什么难为情的。正如周边的村民或穷或富都可以在城中潇洒一样——相看两不厌!这座城与这方土地上的人所形成的默契是十分惊人的。

  对于生活在良乡周边的村民们来说,一种幸福要是不拿到良乡展示一下,那还叫幸福吗?

  村里青年男女搞对象,男的用自行车带着女的去趟良乡,到南关的饭店吃个饭;到大角儿的百货商店买几件衣服、几块头巾,扯几尺花布;到良乡照相馆照个相;浪漫一点的还可以到良乡三街的电影院去看场电影,这事儿八成儿也就成了。等到结婚办事儿,酒席上的酒肉要到良乡去置办,新婚蜜月也是两口子去趟良乡逛一圈就算完事儿。再以后,媳妇“有了”,掐算着日子差不多了,爷们儿用自行车把媳妇驮到良乡医院;快过年了,一家三口到良乡东街新华书店买年画儿,到大角儿的农用日杂商店买“小铁杆儿”“麻雷子”鞭炮,到北街农贸市场买瓜子花生、茶杯茶碗等年货;孩子上学了,争取考上良乡中学……

  说真格的,我们虽然地处京西南的远郊区,但从行政区划上说,我们也算“天子脚下”,也是北京人。但是,我们这群京城的“穷亲戚”,真没为它添什么乱。很少有人到北京城去办什么事,所有的事到良乡就能解决,有一座良乡城在身边,我们知足了。

  但是,从网络上我看到,自从房山区政府迁到良乡之后,这个地方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高楼、大广场、高速路、轻轨……一系列现代符号诠释着良乡现代化的蜕变……

  魂牵梦绕的良乡啊!

  如今,我坐在新疆北部一个闭塞的小山城里写着这些文字,自己都觉可笑。以我们这个边塞小城现代化进度推断京畿之地的良乡城变化,我的这些思念简直就是梦话。

  老良乡从此不再。还好,她会长留在我心中。

  唉!啥时可以回到家乡啊,带着老婆孩子,收拾一新,穿街过巷去趟良乡。路上,如果有人问我:“干吗去呀?”我想,我会自豪地回答说:“现——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