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收敛的表达“闷”着的“笑”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02日14:10 来源:中国艺术报 高晴

  电视剧《好大一个家》央一热播赢专家好评

  收敛的表达“闷”着的“笑”果

  由陈佩斯自导自演的电视剧《好大一个家》 ,选取的题材还是他惯常最为熟悉的小人物路线,风格也是久违的陈氏喜剧,温情而不煽情,嬉戏而不嘲弄。

电视剧《好大一个家》剧照电视剧《好大一个家》剧照

  电视剧《好大一个家》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的热播,让人们惊喜地见到了已经多年没有在荧屏上露面的陈佩斯。这部由陈佩斯自导自演的电视剧,选取的题材还是他惯常最为熟悉的小人物路线,风格也是久违的陈氏喜剧,温情而不煽情,嬉戏而不嘲弄。日前,由中国电视艺委会主办的《好大一个家》电视剧研讨会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对这部电视剧的艺术水准给予了充分肯定。

  此剧围绕八方街房屋拆迁这一中心事件,叙述了五个家庭、三代人之间的故事,将镜头对准大时代下的一群小市民,聚焦了拆迁、住房、高考、家庭重组等极具社会关注度的话题,演绎了一出围绕着主角想借拆迁之机多要一套房子,而处心积虑实施离婚、结婚、复婚等有着真实生活基础的“奇葩”故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电视剧从台词到形体动作,都没有太过夸张,反而都是从生活真实出发,以这种形式搞喜剧尤为困难,但陈佩斯做到了。

  接地气,细节取胜

  拆迁,作为近些年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重大事件中,有一个大的矛盾冲突:拆迁户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焦点是拆迁房的面积评估和补偿款,以及签放的周转房套数、面积还有地点。电视剧反映的这些细节,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存在于社会,接地气十足。

  谈及地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表示:“人的生活离不开地气,地气代表了人的基本的生存状况及诉求。 《好大一个家》在接地气的同时还提取出当代生活真正需要、真正健康、生机勃勃的正气。这样一部喜剧在当前出现,具有不言而喻的积极意义。 ”

  “由这样一个拆迁事件引发派生的矛盾和冲突,无非是家长里短、油盐酱醋,无非是一些恩恩怨怨。这些事情看起来琐碎、平凡,然而也是老百姓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做基础, 《好大一个家》才有了电视喜剧的源头和根基,有了艺术生命的活力。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瑞如是说。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武桂林认为, 《好大一个家》最令人值得称道的是它将平淡的生活表现得生趣盎然。因为反映的是日常生活琐事,不可能有大的起伏跌宕,更不会有视觉奇观,但是艺术家们发现琐细生活中的美,用巧合、误会、夸张,甚至一些无厘头的笑料来结构故事。38集的一部大戏,通过情节的推进和细节的展现,人物命运、人物关系一步步发展,渐入佳境,结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铺垫得非常充分,不显得突兀,可谓环环相扣、扣人心弦。

  树正气,人间真情可贵

  《好大一个家》说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剧中主要人物是生活在城市的普通市民,除了唐一品是暴发户,其余基本属于草根阶层。就是这样一批普通百姓,撑起了“好大一个家” 。

  这部电视剧有很多细节耐人寻味。剧中的男主人公尤曙光是个值得尊敬的人,照顾植物人妻子13年不离不弃,同时还要照顾丈母娘,为了家辞掉了工作,他身上的人格魅力恰巧是很多普通小人物可贵精神的体现。

  尤曙光这样一个家庭,蜗居在一个即将被拆的小房子里面。在这种压力下,向往自己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一种合理的追求。但在诱惑面前,面临着社会现实逼迫下的生存危机,人的内心难免波澜起伏。 《人民日报》文艺部文艺理论评论室主任刘琼认为, 《好大一个家》彰显着“满满的正能量” ,作品以喜剧的形式来衬托表达,在所谓欲望的狂潮里守着一份难得的坚持。

  八方街的拆迁户居民里面,无一例外有这样与那样的困惑,但他们也都是真正的好人。齐秀娥是无奈的,赵迎春是无辜的,尤曙光是无能为力的,尤优对这个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老罗虽然有心计但左右不了大局,罗贯才能够出力却有搭不上手的遗憾。武桂林看完该剧后深受感动,他认为《好大一个家》最大的含意不是人多,也不是房子大,而是告诉观众,这个“大”字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家庭成员只要有仁爱之心,就会和睦相处、海阔天空。

  康德曾经这样描述喜剧: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幽默是相对于自身存在的,对无奈荒谬的境况自我解嘲容易引起人的欣赏。刘琼认为《好大一个家》在表演当中去掉了很多夸张的做法,整部剧的喜感源自戏中人物性格的反差,或者是由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反差引起的。在戏中,居民为了拆迁纠纷离婚本是件可笑的事情,这个情节完全可以通过夸张变得更加可笑,但演员的表演使观众从中感受更多的是同情而非可笑。通过这样一种收敛着的表演方式,反而容易产生那种“闷着”的“笑”果,这正是对喜剧艺术真正的钻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