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作品 >> 正文

赶年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02日13:07 来源:中国民族报 尹祖泽(白族)

  1

  “啪——”红缨长鞭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甩出脆亮的响鞭。响鞭击破浓雾的笼罩,划开了一道缝隙,显露出一线蓝天,折射出一缕朝阳。

  阳光照着红骏马,它额头上戴着的圆镜闪闪发光。红马喷鼻抖颈,欲把阳光抖下来。可是,阳光粘在圆镜上晃动着;反射出的光芒照在几只觅食的麻雀身上。麻雀羞光,“噗”一下,飞走了。

  “赶年街哟——”赶车人仰脖大声吆喝。随喊声呼出的白气飘走,“哟”字的回声在周围震颤。

  见没有人来,赶车人松开刹车,准备挥鞭驱马。突然,后面有人喊:“等一等!”

  赶车人拉住兴奋的马。从后面赶来的四叔四婶,气喘吁吁地爬上马车,坐到我们身边。

  载着九个赶街人,赶车人轻抖缰绳。“得儿驾!”红马听到指令,竖起耳朵,前蹄一跃,昂首跑起来。

  “得得得——”马蹄声脆,“当当当——”铜铃声欢。

  这是一辆用手推车改装成的小马车,独马驾辕,轻巧灵动。车蓬、座位用金丝绒装饰,显眼、漂亮。赶车人是一个中年汉子。

  今天是赶“龙街”的日子,也是今年最后的一个街期。因此,赶年街的人赶早办年货,回家还要忙除夕的事情。

  2

  在我的故乡大理,很多街子以十二生肖命名。譬如,龙街、牛街、马街、狗街等。街期也以相应的属相为准,这样有利于人们记忆。在生活中,还形成了“生肖轮转街”。人们以生肖记日,赶着生肖的街,做着生肖街的生意。现在的街期为七天一街,以号数替代生肖,街名延用。

  几天前的一场雪,给大理坝子披上银装。苍山白雪皑皑,田野白绿相间,洱海银波荡漾。风携带雪的冷气拂过面颊,催生出颧骨的红晕。我们九个赶街人的脸上,绽放着十八朵桃花。

  我问四叔,今天赶年街置办什么年货。四叔喜滋滋地告诉我,大孙子结婚,自己要买一台冰箱、一台电视机送给他。我伸出巴掌说:“好重的礼哟,怕有这个数。”“这个数。”四叔伸开的手掌晃了两下。我明白了,四叔带着一万元。一万元,不小的数目,这也许是老俩口大半的积蓄。可是,孙子结婚,爷爷奶奶高兴,舍得花钱。

  四叔要我跟他去看一下电器。我满口答应。

  “吁——”赶车人勒紧缰绳,带住刹车。龙街到了。

  3

  龙街,在作邑村的西南,傍大丽公路。平时,这块二十多亩的场地了无生气。到了街期,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将空地塞满,热闹非凡。

  今天是年街。来往的车多,赶街的人多,公路拥挤不堪,喇叭鸣叫不断,人声吵嚷不绝,牲畜叫唤其中,真是熙熙攘攘的闹市。

  我和妻陪四叔、四婶走进电器展销行。家用电器品牌繁多,琳琅满目,真不知买哪一家的好。

  看到如此多的家电,我不禁想起三十年前结婚时,为买一台彩电到处求人搞票的情景。票搞到手,排了一夜队,轮到我时,彩电却卖完了,懊恼的我捶胸顿足……真是时过境迁。

  最终,四叔、四婶选了台五十五寸的长虹牌液晶电视和一台三门冰箱,花了八千多元。剩下的钱,四叔说,再买一样电器,花光。

  看看穿着寒酸的两位老人,我心疼地说:“大孙子结婚,二老应该穿得喜喜庆庆、体体面面地招呼客人。这样既给孙子撑了面子,又能让客人称羡。”四叔听了我的话,觉得在理。

  我的妻子给他们挑了两套“唐装”,两套保暖内衣裤,两双棉鞋,四双棉袜,两顶帽子。看着身穿唐装的四叔、四婶喜气的样子,我高兴地连声说:“好!好!”

  4

  告别四叔、四婶,我和妻子去买红糖。过年买红糖,除了寓意日子如红糖般红火甜蜜外,生活中还真缺不了它。比如,除夕晚上全家人喝甜茶、玩“打围”,大年初一喝“三道茶”、吃圆宵,给来拜年的客人敬奉甜茶等,无不用红糖。

  走进食品行,只见一圈人围着什么。我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中年人在“倒糖”。

  “倒糖”是一门手艺活。“倒糖”师傅在一块光滑的大理石板上,能凭手感用熬熟的糖稀倒出十二生肖的模样。

  小时候,只要听到街上传来“倒糖”的吆喝声,我就会向母亲讨二分钱,兴冲冲地去转轮盘。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转到一条“龙”。因为糖龙不仅好看,而且体形大,划得来。

  我掏出两元钱递给“倒糖”师傅。师傅示意我转十二生肖轮盘。我转了一下轮盘——果真是心想事成,指针最终停留在龙上。

  我仔细看师傅“倒糖”。“倒糖”的过程,其实是“画”和“写”的结合。只是笔换作铜勺,“颜料”是糖稀。师傅在大理石板上擦了点香油,放下一根竹签,舀一点火炉上熬熟的糖稀。然后,手腕一翻转,一线糖稀就绕着竹签“画”来“写”去。不一会儿,龙的雏形出现了。接着,师傅用糖稀在“龙”体上扩张、添加、修饰。最后,还用两粒红豆“画龙点睛”。一条镂空的糖龙,栩栩如生地盘旋在竹签上。我举起糖龙舔了一下,甜味儿直抵心间。

  5

  年画和对联展销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和妻买了驱邪降魔的门神秦叔宝、尉迟恭的画,挑了一张胖娃娃骑红鲤跃龙门的挂历,选了一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聚宝盆”画,年画就备齐了。

  印刷的春联华丽有余,韵味无几,我不喜欢。我要的是手工书写、墨香飘溢的春联。恰好有一位老人支张桌子,摆开笔墨纸砚写春联。见我前来,老人说:“今天你是第四个来写春联的。退回二十年,我这张桌子前的人排长队,我忙得都顾不上吃饭。现在大家都去买印刷春联,很少有人来了。”

  听了老先生的话,我突然想起二十年前,有位一头黑发、精力充沛的中年人,提笔挥毫沉浸在写春联的兴奋中……。难道就是他?

  “先生可是姓李?”我试探性地问。“是姓李。”老者点点头。“那您是李飞笔!”“正是在下。”老者抚一下胡子笑了。

  “李飞笔”是乡亲对他的尊称,意思是他写春联时下笔如飞,字写得龙飞凤舞,好看耐看。

  老先生问我写几幅春联。我说,四幅,词由他拟,要应景、喜气。老先生略加思索后说:“大门上联‘千声爆竹声声除旧岁’,下联‘万点梅花点点迎新春’,横批‘欢度春节’,可好?”“就要这词。”我说。

  “李飞笔”铺纸、蘸墨、下笔、运腕,力透纸背地一气写下四幅春联。付了二十元润笔费,我拱手向老先生告辞。

  6

  正午时分,人们匆忙回家准备年夜饭,街子有早散的趋势,我们也背着年货往家赶。

  走上公路,卖羊肉串的新疆汉子迎面递过来两串烤好的羊肉串:“大哥,正宗的新疆烤羊肉,好吃得很,一串五元。”他用带着新疆口音的普通话对我说。他递得恰到好处,我正好肚子饿了,就接过了羊肉串。

  看到两个新疆兄弟烟熏火燎的辛苦,联想到我多年来奔波在外打工的不易,惺惺相惜之情油然而生。相逢何必曾相识!都是手艺人,靠手艺走天下,没有地域、民族之分,相识就是朋友。

  “恭喜发财!”我用节日的祝福表达我的敬意。中年汉子听了大喜,赶忙又抓两串烤羊肉递过来。“‘恭喜发财’,好得很,我喜欢!不要钱,送给你,交个朋友。”盛情难却,我只得收下。

  还是妻子想得周到,用食品袋装了四个红通通的苹果送给他们。“四季平安!”妻由衷地祝福他们。

  新疆汉子拿着苹果说:“平安,大家平安!中国平安!”

  与两位新疆朋友挥手告别时,四叔已经在马车上招呼我们了。还是来时的那辆马车,刚好剩两个座位。赶车人见人齐了,红缨长鞭一甩,“啪——”一声脆响,红马轻快地跑起来。

  (题图为剪纸作品《倒糖花》。资料图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