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萌娃登上歌剧大舞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16日14:15 来源:中国艺术报 郑荣健

  国家大剧院“音乐附小”探索初显成效——

  萌娃登上歌剧大舞台

  新年伊始,由国家大剧院全新制作的歌剧《阿依达》首演,在歌剧第二幕开场埃及公主的花园内,一群可爱的孩子与美丽的公主一起,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洒水、起舞、做游戏。孩子们的童真烂漫、稚态可掬,为歌剧增色不少。而这正是国家大剧院参与北京市校尉胡同小学、自忠小学美育发展工作的最新成果。

  在世界各地不同版本的《阿依达》演出中,这一段落往往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意大利编舞马克·佩勒原本打算用有专业芭蕾功底的孩子来演,不过在了解到国家大剧院携手两所小学取得的成果后,他亲自到校尉胡同小学挑选出13名小姑娘。这些孩子都来自普通家庭,最大的11岁,最小的刚满8岁。除了第二幕开场长达5分钟的重头戏,这些孩子在之后的场景也屡有出场,表演时长达30分钟。

  记者了解到,为了在大剧院舞台完美亮相,首演前两个月里,孩子们每天下午都会来到国家大剧院排练厅,在佩勒的带领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习和排练。11岁的龚宁家住在南五环,每天演出都是爸爸骑着电动车接送。10岁的张煜婕排练期间感冒了,但还是坚持前来,她说:“我的病不严重,不能错过这样的演出。 ”带队老师宋志扬告诉记者,家长和孩子们都特别珍惜这样的演出机会,“她们此前参加过的最大型演出就是北京市举办的舞蹈比赛。这次参演《阿依达》 ,接触如此高水平的艺术,对孩子们是一段难能可贵的经历。 ”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舞蹈中,有一段中国观众颇为熟悉的游戏《一网不捞鱼》贯穿其中。这也是歌剧《阿依达》落地中国的独到处理。国家大剧院制作团队负责人介绍:“这段音乐非常欢快,是‘戏耍中的舞蹈’ ,将这个中国的传统游戏植入其中,可以说是中国元素的巧妙体现。 ”游戏加上舞蹈,让13个萌娃成为歌剧《阿依达》最抢镜的场景之一。

  事实上,孩子们参演歌剧《阿依达》 ,只是国家大剧院近年来大力开展小学美育工作的一个缩影。2011年,国家大剧院携手各中小学在北京市建起了“歌剧兴趣培养基地” ; 2014年又从最初的十几所学校扩展到了近200所。2014年5月,国家大剧院正式牵手北京市自忠小学与校尉胡同小学,挂牌建立“国家大剧院音乐附属小学” 。为此,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部专门成立了“学校组” ,并为两所小学选聘了37名素质过硬的艺术教师,定期举行集中培训和学科教研,依托剧院艺术资源平台和艺术普及经验,开展两所学校的美育发展工作。

  刚刚过去的秋季学期,国家大剧院为孩子们精心“定制”了一套完备的实施方案,在各个板块全线铺轨,开设6门艺术素养课以及合唱、舞蹈、戏剧3类社团活动,每周共授课182课时,一学期完成授课达2300课时。此外,国家大剧院还邀请孩子们走进艺术殿堂,频繁参与艺术实践。一个学期,两所学校共计观摩大剧院演出14场,参加大师课、工作坊、讲座、艺术展览等活动10余次,每个孩子都在这里接受了不间断的艺术熏陶。

  校尉胡同小学三年级学生郝韵很开心学到了不少知识:“原来话剧不只是表演,我们还学习了发声、打坐、朗诵等好多基本功。 ”前不久,郝韵刚刚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和小伙伴们一起演出了自己编排的儿童剧,并得到中国木偶剧院艺术家的悉心指导。

  艺术资源联动基础教育,国家大剧院“音乐附小”探索初显成效。如何将已有的成果总结成经验,形成可以推广的体制机制,也被国家大剧院提上了日程。“当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面向青少年的艺术教育教材。下一步,我们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整合规范相关教材,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科学的教材。此外,还要继续打通艺术学科和文化学科,争取对文化课有所促进,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 ”国家大剧院相关负责人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