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广东青年文学如同上午十点钟的太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13日14:55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文坛“少壮派”多元发展引关注

  “广东青年文学如同上午十点钟的太阳”

陈崇正陈崇正
柳冬妩柳冬妩
王威廉王威廉
  王威廉小说集《内脸》。  王威廉小说集《内脸》。
  柳冬妩的《解密〈变形记〉》受到国内卡夫卡研究学者的好评。  柳冬妩的《解密〈变形记〉》受到国内卡夫卡研究学者的好评。
  陈崇正小说集《此外无他》。  陈崇正小说集《此外无他》。

  核心提示

  2015年1月中旬,广东青年作家柳冬妩的新作《解密〈变形记〉》在东莞举行研讨会,获得积极肯定,实现了自身从作家到文学研究者的转变;1月底,另一位广东作家王威廉凭借短篇小说《当我看不到你目光的时候》获得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成为获奖作者中唯一的“80后”新秀。

  从过去“打工文学”的代笔性人物郑小琼、王十月,到今日的王威廉、柳冬妩、陈崇正、陈再见、李德南、陈劲松……广东文学界青年作家频频获奖和著作出版令人欣喜,这批作家凭借自己的才气、见识、思想与文笔探索,正逐渐令广东文学焕发出新的生机。风格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以及思想艺术上的创新性,对时代的深刻观察和精细刻画,这些都使得他们迥然区别于流行的“青春文学”写作群,引起了国内纯文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陈龙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特点

  创作题材风格

  日益丰富多元

  许多作家和评论家都认为,广东文学近年来正处于一个上升和繁荣的阶段,而且在题材创作方法、文学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同时,新生的文学力量对时代的观察已经开始摆脱少年时期的稚气,呈现出眼界的大气,思维的深度和时代的担当精神。

  在今天的广东中青年作家中,写作成绩突出者大有人在。从打工文学群体中脱颖而出的郑小琼凭借其诗歌和散文创作斩获了许多奖项,引起了国内外文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赞扬。此外,王威廉、蔡东、陈崇正、陈再见、林培源、毕亮、寒郁、钟二毛、韦灵、彤子、吴纯、皮佳佳等一批后起之秀也显示出了不俗的实力。

  在这批作家当中,王威廉的创作向度被认为是代表了一种颇具思想现代性的文学探索。《十月》杂志评价称:“王威廉的小说有他独特的个人追求,它们具备一种特殊品质和能力,能将卑微小人物的荒诞人生,演绎得丝丝入扣,并在荒诞和严谨的对峙中,饱含浓郁的时代忧思和精妙隐喻。”

  著名诗人杨克对钟二毛、彤子等作者描绘都市中小产阶层生活状态的小说印象很深。“这些作品在描写社会现实的广阔度上都表现出了探索的精神。”杨克指出,相比乡村,过去的严肃文学对于都市生活的描写存在不足,但今天的青年作家有着更丰富的经验和较好的表达能力,他们的作品既能结合个人的奋斗经历又能反映时代特征,藉此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屡屡令人惊喜。

  另一方面,陈崇正的文学探索之路也值得玩味。这位1983年出生于潮州的年轻人在十多年里潜心创作了《此外无他》、《半步村叙事》、《我的恐惧是一只黑鸟》、《病刀》、《黑手镯》等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和诗歌。此外,陈崇正还摆脱了依靠纸质刊物发表作品的传统模式,从2012年起,他在豆瓣网先后发表了《香蕉林密室》、《你所不知道的》、《断魂》、《此外无他》等电子版作品,成为该社区网站的专栏作家。

  有评论家指出,当今的青年作家在主题、思考、阅读和发表渠道上,都有着更多的可能性,人们不必再像过去那样仅仅依赖几本权威杂志或大奖,来认识他们及其作品。任何作者都可以在网络论坛、电子杂志、博客、微信等多媒体平台上获得读者和影响力。有读者评价说:“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和阅读,让青年作家们拥有了更加多元的发表机会和有利于写作的环境,反过来,这些传播渠道和读者的及时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写作。”

  新转向

  “打工文学”

  走出厂房和流水线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打工文学”一直被视为广东文学界的“拳头产品”,培养出了像王十月、郑小琼这样的代表性人物。只有高中学历的柳冬妩原本是其中一员,自上世纪90年代阅读了李文俊先生翻译的《变形记》之后,他对卡夫卡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研究这本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经典,柳冬妩参考了137个《变形记》多语种译本,通过对比研究、反复请教专家,挑出了各个版本的翻译错误。翻译家李文俊在认可和接受了这些指正意见基础上,对原有译文进行了重新修整。

  另一方面,柳冬妩还运用叙事学、心理学、存在主义等多种研究方法阐释了《变形记》的丰富内涵。这一系统的研究被称为开创了“中国当前卡夫卡研究的先例”,卡夫卡研究专家叶廷芳先生更是称赞柳冬妩“后生可畏”。

  柳冬妩在《解密〈变形记〉》中,借助这一名著重新反观、对照了中国“打工文学”的发展嬗变。对于自身从作家到研究者这一转变,他声称,“打工文学”昔日的光环,也使得它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太多印象标签,似乎一提到“打工文学”就会让人想到厂房和流水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打工文学作家们自身的开拓和创新。

  他还提到,尽管“打工文学”作家群体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很多人依然将之视为草根文学,被放在传统文学的对立面。“‘打工文学’与‘纯文学’并不对立。可以说它从诞生之初生,其实就是‘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存在向‘纯文学’‘升级’的问题。”

  在柳冬妩的眼里,“打工文学”作家们的想象和写作绝不仅限于“打工”的语境,而是“同样指向文学本身那些永恒的艺术与审美元素。”

  被评论者频频提到的名字,还有大器晚成、拥有20年打工经历的诗人郭金牛。2011年,他使用网名“冲动的钻石”在诗歌论坛上发表作品。直到2013年6月他获得了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这个原本籍籍无名的作者,在年近“知天命”之时才开始引起广泛关注。

  “她脉脉地乜斜过千帆/乜斜过白苹洲/乜斜过兰陵渡/眼风细细地/我来不及招手。”柳冬妩提到,郭金牛的作品,证明打工文学的作品一样可以表现“作家对语言的敏感、对人类生存处境和心灵迷宫的探索,以及对美的信念。”

  针对最近大热的诗人余秀华及网络上涌现的打工诗人群体,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指出:“我们确实面对着一个自媒体的新生态,它正在塑造着诗歌等文学作品的生产和传播,乃至新的评价机制和文学生态。”

  新展望

  青年文学期待

  有影响力的“大作”

  谈到广东青年作家、诗人群体的创作实力,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诗人杨克表示,以郑小琼、王威廉、陈崇正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广东作家都保持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强劲的实力,这为广东青年文学跃上一个新台阶奠定了人才基础。

  据杨克透露,近两年,东莞、深圳、广州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资助作家出版新作上不遗余力,深圳福田区、宝安区和广州萝岗区还专门为此设立了专项扶持基金。“过去往往是一些关乎广东重大历史题材、改革主题和重要人物的写作项目中,才有机会得到资金扶持,但现在我们看到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学创作都非常重视。”同时,他提到,除了地方性的经费和出版支持,省市级的文学奖项如广东鲁迅文学奖等,以及大量的民间文学刊物也很注重对文学新人的发掘和扶持,这意味着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多方位的扶持网络。

  杨克表示,广东省作协将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每年甄选一批有实力、艺术含量高的文学作品进行针对性扶持。而广东省作协文学院的签约作家如果通过定期考核,也将获得一定的经费鼓励。

  但杨克同时强调,尽管社会和省作协对青年作者给予了巨大的鼓励和支持,但文学创作本质上还是一种个人才华的创造,而不是靠扶持出来的。“青年作家要取得写作上的成功,说到底还是要有才华,要勤奋写作,当然也要看机会。写作不是一个具体工程,主要还是靠写作者自己的作品来说话。文学创作者应该在本心上有自己的艺术追求,获奖固然是好事,但也不能单凭获奖来确定你的实力和水平。”

  “广东的青年作家群尚处于成长阶段,如何熟练掌握创作技巧,把握时代发展的细微精神,还需要他们的努力写作来证明。”杨克表示,广东的青年作家要想取得一定的影响力,还需要一些“大作品”来支撑。比如“60后”深圳作家庞贝在201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无尽藏》,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融禅学、诗歌和悬疑于一体,通过《韩熙载夜宴图》这幅古画构建了一个繁复精妙的历史和人性迷宫,受到广泛好评。这部作品还入选中国作家排行榜2013年度长篇小说、新浪中国文学榜、2014年中国影响力图书、《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评选”等多个榜单。

  “文学创作的多样性使得我们可以对今天的青年文学保持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杨克称,就文学创作而言,像《杜拉拉升职记》、《明朝那些事儿》等网络流行作品也是需要的。无论何种题材,只有对个人生活经验和时代面貌有所呈现,才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在这方面,“广东的这批青年作家很有希望。”

  ◎文化圆桌

  王威廉,广东“80后”文学代表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获救者》,小说集《内脸》等。

  陈崇正,1983年生于广东潮州,著有小说集《宿命飘摇的裙摆》、《此外无他》,诗集《只能如此》等。

  “这是有梦想的一代人”

  南方日报:你如何看待中国“80后”作家这一群体?

  王威廉:有不少“80后”作家都写出了非常优秀的作品,例如草白的文字,读她的散文能令人领略到生命的温情、细腻与思考,但她目前还很少被评论家所关注。值得一提还有李德南、陈劲松、唐诗人等“80后”批评家,他们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国内各种重要文学刊物上,可以说大家都在为未来积蓄力量。

  陈崇正:我也是从“新概念”比赛中走出来的,却跟不上韩寒、郭敬明的步伐。我欣赏他们对商业化的敏锐,同时我也注意到,近几年来,“80后”作家开始陆续在严肃文学舞台上登场,像王威廉的才华和耐心就很值得欣赏。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80后”作家当中还没有真正文学意义上的代表作。

  南方日报:从整体而言,广东青年文学作者的状态与创作水准如何?

  王威廉:今天的广东青年文学如同上午十点钟的太阳,再过一会儿,便会如日中天。像“80后”诗人郑小琼,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了。广东年青一代作家普遍有着非常优秀的文学品质,他们即使生活在艰辛与漂泊中,也不局限于“打工文学”。比如陈再见,他很早就在工厂打工,为了谋生,一度身兼三职,但他的写作并不是简单的对苦难的抒发。再如寒郁,他为了文学,辞去公司的白领不做,现在一家文学期刊社上班。所以说,这是有梦想的一代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平衡着时代的浮躁。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再放开一些,再自信一些。

  陈崇正:广东文学的“断层”问题值得关注,广东是经济大省,但广东的文化自信、文学自信还需要进一步的确立。所幸近些年王威廉、李德南、陈再见等青年作家陆续浮出水面,若能加以培养,他们的未来是令人期待的。

  文学应该有“腾飞的姿态”

  南方日报:对你的写作而言,最重要的个人经验是什么?

  王威廉:小说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人之为人并自觉其存在的根本特质,因此,小说所要讲述的故事,一定与人的生存状态有着最深刻的关系。如果写作仅仅依赖于一己经验,是很容易匮乏的。不幸容易激发作家,但为了写作自找不幸,也是违反人性的。我觉得最重要的个人经验是“敞开”,像雷达一样,广泛吸纳世界的讯息,然后用自己的思想进行转化。这个过程中思想是最重要的,思想会在最乏味的地方发现激动人心的奥秘。

  陈崇正:“个人经验”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词,对我而言,这些年来我一直放不下故乡的种种事物,基于这样一种情愫,我在作品里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半步村”,试图从不同维度还原一座虚构的村庄的心灵史,这大概也是一种心灵的还乡吧。

  南方日报:就个人而言,自觉自发的探索在你的创作中是如何体现的?

  王威廉:任何时代都渴望先锋性的创作,就像《红楼梦》之于当时的才子佳人小说而言,便是最大的先锋作品。先锋性会随着时代而变化,今天我们一样需要先锋,只不过已经不是马原、余华那种先锋了。先锋性不等于“玄”,你的作品能让别人耳目一新,其中就必然包含了先锋性。我从不认为自己写的东西是“先锋”的,我只是认为我的小说就是那个样子的。为了“先锋”而故弄玄虚,是没有出路的。真正的“先锋”就是在艺术的险途中,至少要比别人多想一点、比别人要多走一步。

  陈崇正:文学的先锋性一直是流动的,没有永恒的先锋。当下非虚构写作盛行,一种紧贴大地的创作被冠以“接地气”而成为主流。我以为,文学必须在大地上行走,但同时也应该有腾飞的姿态。对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在探索一种可以糅合传奇小说和严肃文学的叙事手法于一体的寓言式写作,借以表达生存的感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