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人艺《食堂》打磨岁月质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13日10:40 来源:北京日报 牛春梅

  《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声,钢铁景片式的大幕,粗钢管,背景中似乎正熊熊燃烧的锅炉……北京人艺今年首部原创大戏《食堂》前晚首演,质感十足的舞台一下子就把观众拉进了故事里的轧钢厂食堂。

  与人艺以往的京味儿戏不同,《食堂》跳出了胡同里的家长里短,将镜头对准工业背景下的工人以及周围人的生活,以一座国营老钢厂的食堂为背景,讲述了这里30年的变迁。熟悉的打饭窗口,身穿白大褂的师傅,以及排队的人群,全剧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老北京人情味儿。

  《食堂》由苑彬编剧,北京人艺导演顾威执导,王长立、张万昆、尹伟、张福元等一批实力派演员挑大梁。导演过《骆驼祥子》《天下第一楼》等一批经典作品的顾威说,这次对他和剧组演员是一次新的尝试,“放弃过去的痕迹,进行全新的创作。”聚焦生活,关注人情,作品将食堂这一具有生活气息的场所搬上舞台,演绎了30年食堂的变迁以及这里的人们所发生的故事。

  年代戏最讲究的是年代的质感。《食堂》从开场的上世纪80年代演到当下,时间跨度长达30年,剧中台词和角色造型都充满年代感。一句“电子表要吗?”或是“开花的君子兰一盆能卖二百多”,就能让人知道故事发生的年代,更不用说喇叭裤、蛤蟆镜这样颇具时代感的造型符号了。

  剧中人物涉及40后至80后等几代人,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食堂这个舞台上来来去去,经历着岁月的沧桑。食堂见证着时代的变化,也见证着在岁月的酝酿中愈发醇厚的师徒情、兄弟情、夫妻情。导演顾威说,这部作品关注的是“小人物”身上的东西,说的是老百姓自己的心里话。剧中人物坦然对待企业转型中的困惑,迎接美好未来,这一立足于生活的创作初衷也让观众不难找到共鸣。

  作为一部群戏,《食堂》编剧和导演并没有把重点放在一两个人物上,而是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来共同表现一种生活状态。“蔫有准儿,闷葫芦,看着有点窝囊,心里憋着一股劲儿”的永久,“敲锣边,说反话,但心地善良”的郭传声,“倔强、骄傲、脾气急”的退伍老兵大个儿,“热爱传统艺术”的秦小生等,这些人物有着丰富的背景、鲜明的特色,同时也有着各自精彩的语言。再加上京东大鼓等传统曲艺唱段,《食堂》处处可感受到观众熟悉的京味儿。

  该剧将演出至3月1日,横跨整个春节档。本报记者 邓伟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