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简历
韩松,著名科幻作家,历任新华社记者、《瞭望东方周刊》杂志副总编、执行总编,对外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等职。韩松的作品极富文学情趣,结构精巧,内蕴深远,可谓独树一帜。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
中西方科幻文学主题差异很大
在中国写科幻的基本上没有把这作为工作的,光写科幻小说在中国是养不活自己的。科幻在中国它并不是一个非常主流的话题,什么是科幻?我自己对科幻的定义就非常多,那么在我的理解里面比如深圳就是一个非常科幻的一个地方,科幻我理解就是把一个很难想像的东西变为现实,类似于深圳这样一个地方,一夜之间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一座巨大的城市,这种变化在宇宙中很多地方都是很难发生的,有的人说科幻它是未来主义也可能是一种非常非常奇妙的一种现实,这个我就是眼中的科幻。
为什么南都会把我请过来讲这个话题?可能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非常科幻的、越来越科幻的世界、国度里面,原来科幻作品描写到的很多东西它正在变为现实,虚拟现实用一种虚拟的技术让你感觉到完全是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面,现在我们用的平板电脑,平板电脑触摸屏这个在1999年的科幻电影里面出现的,它现在已经成为现实。世界上的大部分东西最早是在科幻作品里出现的,我们生活在科幻越来越成为现实的世界里面。很多世界上最伟大的发现、发明,创新型企业,他们的发明者、创始人都喜欢科幻,像比尔盖茨就是一个科幻迷。为什么中国的创新难以出现?“山寨”比较多,我们说跟中国的科幻不发达是不是有一定的关系?
所有的创新来自人类的想像力,我们现在也有科幻,科幻有一种功能它能预言很多事情:中国的一个科幻作家叫潘海天在上海,他写《春天的猪的故事》,他写很多很多猪飞上了天空,刚写不久上海黄浦江就出现了很多的猪在漂流。还有科幻作家在北京他写过《霾》,八年前写的,仅仅过了五年北京的霾就成为了非常大的现实问题。我也写过高铁出事故,那个小说正在修改之中中国的高铁就出现了事故。
中国的科幻跟西方的科幻还是不一样的,就中国本身来讲是没有科幻的,科幻它作为一种文学产品,如果说它是一种文学,中国现在流行的所有文学在中国都有它的母本,比如说奇幻、魔幻,能找到《封神演义》、《西游记》……侦探小说、言情小说,这些类型文学中国都有母本,就是科幻小说没有。以前有的人说中国科幻也有自己的母本,《西游记》就是中国最早的母本,最早的科幻小说应该就是西方,现在科幻小说就是西方它是西方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产物,最早的是1818年《弗兰肯斯坦》,就人能够造出跟自己一样的人,科学家无中生有造出一个人。人是可以造人的,这是西方科幻的一个很大命题,我们自己可以成为上帝,可以造出人,就是这个话题贯穿西方科幻。但中国的逻辑不一样,我们一直不是在造人,应该是在造神。机械也是西方科幻的一个主题,而且这些机器人它都有人性,机器人有尊严,机器人能够在法律上跟人享有等同的地位。在中国恰恰相反,它是把人更加变为机器,所以这个科幻的逻辑很不一样。
中国科幻文学处境尴尬
现在中国写科幻的人比较活跃的大概不超过20个,2014年是中国本土科幻诞生的110周年,就是1904年有中国人开始写科幻,距离1818年已经过了90年,中国比西方慢了将近一个世纪开始有科幻。到今天中国本来有两家科幻杂志,一家叫《科幻世界》,还有一家叫《新科幻》或者是《科幻大王》,去年《新科幻》办不下去就停刊了,现在只剩一家《科幻世界》。尤其在南方大家越是关注挣钱的地方科幻文学发行量就越小,在一些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里面很多学生爱看这个杂志,但是老师不让看,甚至老师把这个书给收缴之后给烧掉。但是中间有一次发生了改变,就是1999年全国统一高考作文题,叫做《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刚好前一期科技杂志登的就是这个,很多的学生得了高分,那一次得到了升温,让科幻可以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现在中国科幻文学里刘慈欣是写得最好的,有人说他是唯一把中国的科幻推上世界水平的,也就只有一个科幻作家能够达到世界水平。至于说中国的科幻电影就很糟糕了。
中国科幻是非常尴尬的,主流文学不承认它,科幻在宏观的文学里面就是中国作协有“儿童文学专业委员会”,科幻就是属于他领导的,就是一个小孩看的、不能进入主流的这么一个尴尬的境地。为什么会这样?科幻有一个特点,它是反映未来的变化的,反映未来的各种无穷的可能性的一种文艺方式,未来会发生什么?它不是固定的。在中国可能相反,未来可能就是固定的一个东西,从历史上来讲从古代开始中国的特点它是向历史去看,历史的答案、圣人给的答案或者是一本《论语》里面给的一个答案,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他的未来是由一个好的父亲决定的,这是最重要的,他不是去创造一个未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拼爹”就看不到未来。
现实比科幻更“科幻”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现在中国的现实,科幻文学它不发展,但是现实比科幻更“科幻”,是这样的一个状况。有人就说中国人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现实中这么一个情况,就是转移了。
在想象中我们经常是很多束缚、保守,但是在现实中中国人变得非常大胆,去做很多匪夷所思的科幻的事情。
澳大利亚的一个学者他是前两年到中国来,他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个学者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学院的学者,他申请的基金研究的课题就叫“中国的未来”,他说的“中国的未来”是futures,是复数的未来,是很多很多的未来。他专门跑到中国来干什么呢?他说研究中国的未来就要研究中国的科幻小说,他挨个找科幻小说家来访谈,找我们来谈“你们认为中国的科幻、中国的未来会是什么样?”但是他发现,中国的科幻里面对未来的描写不如中国的现实表现得更科幻。
为什么现实是如此的科幻?当然这个也是一个很要命的话题,就是我们的精力都放到了现实里面,把最好的想法都用到了这些方面,就是中国的有毒食品完全可以得诺贝尔化学奖,你会发现人的想像力创造力有多丰富,这就形成了一个替代作品,在现实越来越科幻以后,在文学上、艺术上的创造力就越来越贫乏。
出现这个东西同时你在别的方面很多地方你恰恰又不能创造,比如说中国是世界使用签字笔最多的国家,因为那么多领导要签字,我查了一个资料:我们签字笔的笔头90%以上依赖进口,中性墨水80%要依赖进口,我们自己研究的笔头和墨水由于质量不过关很少有制笔企业去问津。类似这样的就非常多了,发动机也是这样,它需要很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个是非常值得忧虑的。
最后就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学校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苹果、谷歌、微软?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同时日本有20个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中国今后靠什么支持发展?看上去和科幻好像没有关系,但实际上中间应该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西方的科幻逻辑是着眼未来,中国的科幻逻辑是放在现实上面,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了最大的“科幻国家”,却没有做出一项有世界影响的创新性发明,也没能获得一个诺贝尔科学奖。有世界影响的创新性发明我们问了好多人到底有没有?最后有人说是袁隆平的水稻,其他真的好像就没有,但是在西方大量的创造都是从科幻的想象变成了现实,这种文化真的是太厉害了。他天天讨论的都是极其科幻匪夷所思的东西,中国的思维则比较强调你去封闭一个东西。
科幻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
西方人的想像力还是很厉害的,西方到现在我们给它作了归纳,它通过科幻创造了四个世界,就是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想像空间。一个叫空间世界或者叫天空世界,它描写了无数的宇宙。第二个是时间世界,人是可以在时间里面来回穿梭的,它描述了不同的未来,不同的过去。还有一个世界在科幻作品里面非常多,就叫大脑的世界,人怎么进入到完全虚拟、想象的精神世界里旅行?最后一个是电脑空间的世界,我们看过科幻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描写这么一个东西,成为一个无穷无尽的一个想象的世界。上面是基本的四个科幻的题材,这里面产生了无数的想像空间。
当然中国在现实中也创造了世界:拼爹的世界,所谓“表叔”的世界,还有房子的世界……被抓住的贪官往往会买很多的房子,为什么会这样?放钱,两亿的现钞会放在房子里。这就是引出了一个话题— 对中国未来的忧患。中国在快速的发展,快速地变化,但是它也包含着非常大的忧患,它的现实变得比科幻更加科幻,它的未来变得比现实更加现实,为什么说中国没有诗意?人家都诗意幻想的时候我们把自己变得更加冷血、更加现实起来。另外就是自由创造的精神它会日益窒息。
科幻能够发挥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最后就说科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想它是一种很高智力的文化、艺术。为什么吸引我们去写科幻小说?就是科幻有一个特点,它能够发挥人的想像力,它能让人变成一个新的创造世界的新人类,主流小说是达不到这个作用的,主流小说只是描写现实,在我看来科幻小说它跟什么有点相像?它跟摇滚乐有点像,在科学面前、在想像力的面前,人应该是平等的,应该是自由的,你没有什么障碍能够去阻挡他,在整个宇宙中间他应该是有无穷的可能性,把这个发挥出来你才能解放你的创造,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科幻对于我们来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也跟很多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科幻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与一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相关,目前年轻一代作为与世界接轨的一代,开始有不少群体对科幻感兴趣,提供了受众空间。此外,中国目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也提供了外部社会载体。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科幻文学的春天到来,一方面现实太沉重或者现实太科幻,现在的年轻人光是房贷的压力就一辈子都还不过来,还能有多大的想象力去向往未来?此外在文化上面,西方科学突破跟文化是有很大的关系,硅谷的创新实际上是文化、科技、商业三者连在一起的创新,中国在此方面是相对分离的。
(本文为嘉宾2月1日论坛演讲稿,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