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季冬情思:北京又少了一个家——纪念恩师王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05日09: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高保利
    王昆与高保利同台演唱 王昆与高保利同台演唱

  1月的京城灰蒙蒙的,漫天的霾有种令人窒息的感觉。下飞机,回家,放行李,往王昆老师家走……这一连串的动作,我已经不知道重复了多少年、多少遍。走着走着,才突然意识到:老人家已经不在了。我也不清楚自己现在是怎样一番心境。悲痛?“痛”字不足以承载我的情感。伤心?随西风飘落的叶已无心可伤。

  隐约忆起我和王昆老师初次见面的场景。2004年年底,在张铁军先生的帮助下,我见到崇拜已久的歌坛伯乐——王昆老师。她当时正在协和医院疗养。聊天中,我问她:“您要不要收我做个学生?”王老师笑了:“我都80多岁的人了,没有这种精力了。”王昆老师很客气地拒绝了我的请求。

  一年以后,我有幸登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参加了北京新春音乐会的演出。一首山西民歌《三天的路程两天到》让我赢得了从未听过的热烈掌声。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我又返场唱了两首。表演结束,张铁军老师给我打电话:“保利,王昆老师让你去她家!”原来王昆老师和周巍峙先生刚才就在台下看演出,我一下子就感觉到身体里有种东西冲击着大脑,那种兴奋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第二天上午九点多,我一到王老师家,她就说:“小伙子,你能不能再唱两首?”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去她家中上课。

  现在回想起来,我从王老师那里学到的更多是如何做人。王老师给我上课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子,要想做事,先做人。”王昆老师有很多学生,但我认识老人家这么多年以来,从来没有见她跟谁提过课时费的事情。她带学生不但不收钱,而且还管饭。凡是看得上的苗子,她都会尽心培养。

  老人家也一直把我当她的孩子看待。我家离老师家很近,只要在北京,我几乎每天吃完晚饭都会走路过去和她拉家常,听她讲延安和东方歌舞团的故事,跟她聊唱歌。有时候她也会给我打电话:“你小子在哪儿呢?这么长时间都没来。今天家里吃包子,快过来!”

  记得那还是2009年,在杭州演出的时候,我患上了急性胰腺炎。十几天以后,我回到北京,老人家立马带我到协和医院请她的私人保健医生给我看病。过了几天,我到王昆老师家,正好师姐陈俊华也在。师姐说:“保利,像你这种情况应该吃点虫草,有助于你身体恢复,很管用的!”我说:“那行,我去买点儿。”老人家听见了,赶忙说:“不用买,不用买,咱家里有!”一边说,一边招呼家里的保姆:“小刘,快去把那一包虫草给保利拿上。”又一次,还是在老师家,师姐建议我吃点燕窝补身子,我说改天去买点儿,老人家又听见了,还是说:“不用买,不用买,咱家里有!”老人家总是把她不舍得吃的东西送给我。我也经常给她带些陈醋、小米等山西的特产。有一次,她和别人开玩笑说:“保利跟我认识快十年了,这么多年,他给我带的东西加起来,也没我给他的那点儿虫草值钱。”

  王昆老师在音乐风格上对我的肯定让我走出一条极具个人特色的道路,在生活上对我的照顾更是让我在北京找到了家的感觉。就在老人家去世前一个月,我恰好做了手术。老人家两次去医院看我,和我聊天。直到今天,我都感到老师就在我的身旁。然而,“王昆老师去世了”的声音始终如梦魇般萦绕在我的耳边。老师真的走了。

  有时候会感觉到命运弄人。多少年来,我习惯了去跟老人家聊天,习惯了去学唱歌,习惯了去蹭饭。可突然有一天,这个习惯被打断,无所适从的感觉油然而生,我才开始从往昔的回忆中细细品味点滴的幸福,我才明白: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那么可贵。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清脆嘹亮的歌声,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也让我在缅怀恩师之余眺望到更远的前方。可是,在我的心里,深深地感觉到,北京又少了一个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