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艺苑 >> 正文

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解读克里姆特的绘画《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04日11:29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吴慧彤
爱   克里姆特爱 克里姆特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西方机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的精神却日益陷入危机而无所适从的异化时代。格奥尔格·齐美尔在《大都市与现代生活》中描述这种情形时说: “现代生活最深层的问题都是出自个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社会压力时,要求保护其生存的自由与个性。 ”奥地利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内向性自省心理使克里姆特能够直面这种危机, 《爱》即是克里姆特直面危机进行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之作。

  不同于传统历史画的布局空间,克里姆特以弱化的边界和统一的色调使画面具有了一种梦境中的诗意感。金黄色底子上的玫瑰花和女子右手中指的戒指回应了“爱”这一主题。女子淡紫丁香色的外套代表了“精神的迷恋” (约翰内斯·伊顿之色彩观) ,画面背景的蓝紫色则预示着男女主人公为爱的献身。女子衣服的淡紫色和外围的金黄色构成了补色对比,女子面部和衣服的白紫色调同男子的灰黑色调形成了明暗对比,女子的纯洁性从而突出出来。紫颜色的大量使用和男女主人公的对角线构图增添了画面中的“不安定” ,热恋的男女仿佛要从画面中挣脱出来。爱与死亡这两种对立势力的冲突使画面蒙上了“悲剧性”的色彩。生命和死亡是一个轮回的过程,谁也无法阻止死神的到来,唯有爱是贯穿生死的永恒主题。

  画面中心是一对相拥沉醉于彼此感情世界中的热恋情侣。上方漂浮着儿童、青年与老者的面孔,代表着人从幼年到老年的生命过程,那些逐渐变老的如同鬼魅般的面孔,寓意着暴力、贪婪、死亡,那正是美好爱情要战胜的东西。丑陋的面孔觊觎着这对情侣,热恋情侣仿佛从这一切中挣脱涅槃,他们的爱情也因此具有了一种神圣不可侵犯性。男子望向女子脸庞的目光将观者的视线引导向女子,男子避开了观者的目光却承受着来自上方“敌对势力” ( 《贝多芬饰带》中间墙壁壁画名称)的注视,在不经意间成为了看与被看的对象。这是源自世纪末男性对于“现代女性的觉醒”的迷恋与不知所措。克里姆特也不例外,画面中的男子可以看做是克里姆特的一种自我心理情感映射。

  在克里姆特的绘画中,情侣象征着纯粹的爱与自由。其不同阶段演绎方式的差别反映了克里姆特不同生命阶段中对于爱的理解。 《爱》是克里姆特第一幅以情侣为题材的作品。1892年父亲和弟弟的相继去世,使他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中,同年克里姆特结识了相伴一生的精神伴侣艾米莉。与艾米莉的相遇使克里姆特懂得爱的力量并正视思考死亡,而逐渐在危机中实现精神与艺术的“重构” 。如果说《吻》等金色装饰风格的作品代表了克里姆特艺术上的巅峰,那么《爱》则体现了他在精神危机阶段对自我及生命的探寻。

  爱和死亡,这两个人类精神的终极问题,是克里姆特艺术中的两个关键词,这也是世纪末维也纳普遍探讨的问题。难怪于这时期的奥地利孕育出了弗洛伊德、施尼茨勒等注重“内心独白”的大家。 《爱》中所追求的是一种爱可以战胜一切的意念。行文至此,耳边仿佛回响着杜拉斯的话: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于克里姆特,也是如此;于那个世纪末的时代,更是如此。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