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张欣:用写作捕捉一座城市的温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04日10:01 来源:南方日报  陈龙

  专家建议从其都市小说中寻找广东影视新亮点

  张欣 用写作捕捉一座城市的温度

张欣张欣
张欣《锁春记》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张欣《锁春记》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
  张欣经典小说集-立体副本。  张欣经典小说集-立体副本。

  1月28日,“多媒介时代的文学与传播——张欣都市小说影视项目策划会”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等单位的影视专家与花城出版社及文学评论家们齐聚一堂,探讨张欣都市小说影视改编的问题。

  会上,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与花城出版社签订了战略联盟协议,并聘任张欣为特约专家。这是张欣小说创作近30年来,首次正式举办研讨会。来自北京的影视专家和本地多位学者表达了“文学界的愧疚”,认为张欣的价值被低估了。

  多年来,张欣的创作相当活跃,她一直专注于书写南国热土、都市题材。她的多部作品已被改编为传播甚广的影视作品,如《浮华背后》《深喉》《为爱结婚》《锁春记》《依然是你》等。她被文艺评论家雷达誉为是“最早找到文学上的当今城市感觉的人之一”,被评论家陈晓明视为“都市文学写作的先锋”。然而,张欣的都市小说却并未“大红大紫”。此次策划会上,多位评论家认为,张欣小说的影视改编将对广东本土影视创作带来巨大的生机。

  ◎写作

  小说塑造“新都市传奇”

  花城出版社推出的《张欣经典小说》十册,是其都市题材小说作品的精选,全面地展现了她的创作成果。张欣的作品光是在《收获》杂志上就刊发过8篇,包括5个长篇、3个中篇,这在全国作家中并不多见,足见其作品在纯文学界的影响力。新作《不在梅边在柳边》走了“感情+悬疑”的情节设置,与她以往的创作“都市+女性”的标签不同;最新长篇小说《终极底牌》从两个高中女生写起,描写平静生活下的暗流涌动,成名很早的张欣虽然低调平实,却始终都不走老路。

  著名作家、暨南大学教授费勇认为,张欣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现代性格描写非常到位,鲜明地体现出了广州“暴力和温柔”的双重特征。他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张欣“新都市传奇”的价值:“传播本身就是媒介,我觉得张欣的小说具备这样的特质,它本身是产品和内容。”

  多数作家都会选择保持一定时间距离写作,这比起书写眼前的现实要容易。“总要有人去写现实,总要有人来面对我们这个时代。张欣恐怕是我们中国作家里面处理城市都市题材、处理现代人内心经验、处理我们日常的生活最好的一位。她不但有面对现实的勇气,而且能踩准时代的敏感点。”中山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谢有顺认为,一个作家能否流传、是否成熟的标准,在于她有没有创造出自己的人物和语言,能不能让老百姓一下子能想起这些人物,想起其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张欣所创作的一系列的小说形象很有心灵深度。”

  专家们认为,作为一个广州作家,张欣对广州生活的描写持续了整整30年。在近年的影视浪潮中,广东的形象是相对缺失的。改革开放之初,广东人领风气之先所制作的一批经典的电视剧,如《女人街》、《特区打工妹》渐渐被淡忘之时,张欣的都市小说始终紧跟时代风气,其笔下的广州形象不仅特色鲜明,粤味浓郁,而且带入了对都市欲望和人性挣扎的思考,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从这一角度来说,张欣小说是广东的宝贵资源,也是树立新广东形象的要素。

  ◎改编

  都市小说能否掀起影视热

  张欣表示,电影一直是她的梦。

  近年来,张欣小说在影视改编方面屡有尝试、广受欢迎——由陈道明主演的《浪淘沙》改编自她的小说《深喉》,吴秀波主演的电视剧《嫁衣》改编自《依然是你》,宋春丽、孙红雷主演的《浮华背后》、李亚鹏和李小冉主演的《为爱结婚》、马伊琍主演的《锁春记》也都由其同名小说改编,她的作品《伴你到黎明》和《岁月无敌》则被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幕。

  谢有顺认为:“每当影视和文学或是文学和其他艺术在一块的时候,尽管大家认为文学是边缘的,是贫穷的,但是往往在这个时候我却感受到一种文学具备的尊严。因为我们都知道,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母本。”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孟中认为,广东新都市电影应该重新塑造特点,并希望从张欣老师的系列小说中选取6部到10部电影来改编,共同塑造都市电影的新传奇。

  近年来,青春题材、都市爱情题材电影迎来票房大热,如电影《失恋33天》以3.5亿票房成为“黑马”,《小时代》系列总票房超10亿元。相比之下,一些在文学圈内口碑较好的都市小说,似乎却难以被改编成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

  如何看待以郭敬明《小时代》的票房大热?张欣表现得十分豁达。她说:“我觉得这(郭敬明)和我是两条道,就是两个品牌。脱了鞋子追都追不上,根本就不合适我。但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到今天,最好的就是它多元,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跟合适的鞋。我可以等。我觉得有一个语言体系,就比较好对话。”

  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院长、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黄丹则认为,像《小时代》这样的影片走不到世界上去,因为它讲述的东西太幼稚了。“张欣的作品有深度,可以反映中国城市本质的东西,如人的欲望等等。”他表示,在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中国影视形象的创造。黄丹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为例说,“我们看到《一次别离》,全世界城市的状态是一样的,但决定人物行为方式的最终是文化。我觉得,张欣的小说可以典型性概括当下中国城市中人的状态、欲望、景象。”黄丹希望,即将被改编为电影的张欣作品《终极底牌》,可以拍摄成一部类似于《消失的爱人》那样品质的影片,“这个故事可以改编得非常精采”。

  在孟中看来,南国都市的特色必须成为广东影视作品的新亮点,在商业大潮下女性人物、女性情感的演绎应该具有当今的时代特点,为了配合张欣的小说,广东电影素材选取上也应该有所侧重。“在张欣都市电影选材上,首先应该在影象上与广东电影文化聚合在一起,使得故事、人物、空间融为一体,成为新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在人物的选择上应该定位为新都市人物,今天广东突出的应该是高新技术、航空技术、商业精英,而不应该仅仅放在打工者群体身上。”

  谈到属于广东人的行为方式和广州特色,张欣认为,今天的文化传播不能靠单枪匹马,必须在团队的合作跨界中上场。对她个人而言,未来还需要继续努力,写出更高品质的作品。“写作是要在废墟里面开出花了。今天,人们喝的咖啡都是星巴克,去玩的地方都是一样的。作家们因此要努力,要找出一个城市更温暖、更感动人的地方。”

  张欣:读者比奖杯重要

  ■对话

  南方日报:你一共创作了多少部长篇和中篇小说?为何作品一再被搬上荧屏却从不走上前台?

  张欣:作品多少也没细数,对我来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修行。至于走上前台,应该是个人习惯吧。小说和影视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小说只是提供故事模板,二度创作非常重要,也不是我的专长,少说为佳吧。

  南方日报:严歌苓既写小说也写剧本,活跃于大众视野,相比之下您似乎显得更为低调?

  张欣:有些人比较善于演讲,像严歌苓、毕飞宇,有的人说不出所以然,像我。写小说是写细节和心思,我在文章里讲完了。剩下的不是我的专长,这跟低调没关系。

  南方日报: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张欣经典作品集》,你今后的创作还会有更多的转变吗?

  张欣:就是不要重复自己吧,这当然不容易,小说家用的一切手段都是希望引人入胜。如果说我的变化,可能以后会越来越温暖。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会更看重温暖的东西。

  南方日报:在国外似乎并无严肃文学与畅销书的明显分界,一些畅销书也可以获得文学大奖比如曼布克奖等,您觉得自己的创作是属于哪一类的?

  张欣:我自己怎么认为根本不重要,我说我是纯文学,同样被人贴上流行文学的标签。但我更看中读者,读者比奖杯重要。

  南方日报:前些年,写了《双面胶》和《蜗居》的六六热了一阵,你如何看待?

  张欣:改革开放这些年的文学最大的特色就是多元,许多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群。读者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阅读习惯的作家和作品。比如武侠和推理小说热等等。市场是很残酷的,没有配方,也不是谁想热就能热的。作家应该更冷静地对待写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