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南都讯 记者王晓涛 《变形金刚》、《星际穿越》等国外科幻电影在我国大获成功,而国内科幻题材作品却鲜见于世,我国科幻发展现状究竟怎样?未来是否有希望迎头赶上?昨日,著名科幻作家、知名媒体人韩松做客南都公众论坛,与现场听众就该问题展开探讨。
韩松认为,从横向对比来看,我国相比西方“科幻出版物极其有限”,“科幻文学处境尴尬”;从纵向发展来看,我国近年来科幻发展有明显进步,但要进一步追上世界脚步则尚需社会条件。
中西方科幻文学主题的差异
“中国的科幻和西方的科幻,明显还是不一样的”,韩松认为中国本身来讲之前是没有科幻的,我国目前流行的所有文学都有母本,比如常说的奇幻、魔幻,能找到《封神演义》、《西游记》,侦探小说、言情小说中国古代玄幻更多,但科幻小说没有。而在西方,科幻小说就是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产物,最早的科幻产生于1818年,以《弗兰肯斯坦》这部作品的诞生为标志。
在西方科幻作品中,人能够造出跟自己一样的人,关注其生老病死和生态变化,机器人和未来人都被赋予人性。而中国的科幻逻辑不一样,一直不是造人而是在造神。
在中国,科幻文学处境尴尬,不被主流文学承认。科幻文学在宏观文学层面被归为儿童读物范畴,不能进入主流视野。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科幻文学不发展,但是现实比科幻更科幻,西方的科幻逻辑是着眼未来,预测未来发生之事。中国的科幻逻辑是在现实层面,西方大量的创造都是从科幻的想象变成了现实。
我国科幻文学近年发展明显
韩松认为,西方科幻题材到目前为止,大致可以认为其通过科幻创造了四个世界,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想像空间。首先是空间世界或叫太空世界,它描写了无数的宇宙空间。第二个是时间世界,认为人是可以在时间里面来会穿梭的,描述了不同的未来和不同的过去。第三是大脑的世界,人怎么进入到完全虚拟、想象的精神世界里旅行?最后是电脑空间的世界,我们看过科幻电影《黑客帝国》就属于如此层面。而我国在此方面,以及题材更延展性方面,尚有很长路要走。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国外比如德国、挪威,都开始关注我国的科幻文学创作,曾请国内作家前去讲座。去年刘慈欣的作品《三体》,也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这在我国科幻史上还是首次。去年有报道称中国开始在科幻小说层面授予博士学位,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例。韩松认为,科幻文学的发展从来与一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相关,目前年轻一代作为与世界接轨的一代,开始有不少群体对科幻感兴趣,提供了受众空间。此外,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也提供了外部社会载体。
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科幻文学的春天到来,韩松称一方面认为现实太沉重或者现实太科幻,现在的年轻人光是房贷的压力就一辈子还过不来,还能有多大的想象力去向往未来?此外在文化上面,西方科学突破跟文化是有很大的关系,硅谷的创新实际上是文化、科技、商业三者连在一起的创新,中国在此方面是相对分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