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微时代文化传播的几个理论问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30日11:23 来源: 马建辉

  随着微媒体(微博、微信、微视)和微文艺(微电影、微动漫)等的流行,一定范围内的文化传播已经进入到一个微时代。微时代、微媒体正在悄悄改写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在悄悄改写着文艺的生长形态和传播形式。这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传播的最新创意之一。表象总是热闹,而理论却一直冷清,因为理论总是想走到热闹的幕后,窥探表象背面的寂寞而无趣的隐私。实际上,理论的真正抱负还在于以思考来干预现实,使一个好的表象被建构的更好;或者使一个不好的表象,不再有热闹的场面。对于微时代文化传播进行些许的理论考察,其意义或许正在于此。

  其一,关于微时代文化传播的人生维度问题。谈到网络和新媒体,人们都会感叹时代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但不管怎样发展变化,总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与人生紧密相关,或者说它们总是寄生于人生的。它们改变人生或丰富人生,建构人生或消费人生——与人生相关是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石,如果一旦与人生相疏离,它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理解和把握微时代文化传播,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微”字。“微”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怎么样,也就成了微时代文化传播的第一个理论问题。“微”,来自于微博、微信、微视,一般应是指容量容纳少、时间持续短。“微”与人生相关,实际上,它就是微人生的写照和反响。它是当下一些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碎片化、零散化、无序化特征的体现,也与由精神生活碎片化、零散化、无序化所导致的人们接受愿望和接受耐性的被挤压相关。

  微时代文化传播面对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与“微”的关系。在传播过程中是把微变得更微,把碎变得更碎,把无序变得更为无序;还是在微中求著,使人能够见微知著,面对碎片和无序仍能想到完整和有序,以克服“微”的方式来建构微时代文化传播形态,这是微时代人们所必须面对和关注的,并且是要做出选择的。微时代的文化传播,我想,就是要在微中求著,在碎中求全,在浅中求深,在短中求长,在无序中求有序。“微”不是单纯的适应碎片化、零散化和无序化,而是要把握好微时代与大时代的辩证法,在适应中批判碎片化、零散化和无序化,拯救碎片化、零散化和无序化人生,这是微时代文化传播应当承担的重要的人生责任,这也是文化的人文性特质所决定的。

  其二,关于微时代文化传播的作品维度问题。微时代文化传播不管如何高妙,都是需要以微作品来体现其内涵的——没有作品,文化传播就是一句空话。如果说微时代文化传播是新事物的话,那么,微作品却有着悠远的历史。我国的诗歌等文艺作品,包括史哲类经典著述,大多以“微”见长。无论是《老子》论道,还是《春秋》纪事;无论是《周易》爻辞,还是《论语》对话,都是短章微制。文学作品中的盛唐绝句、两宋诗词更是微作品的典范。从历史经验上来看,微时代文化传播中的作品也是可以成为新经典的,关键是要克服浮躁,约束功利,潜心于精品创制。

  我们知道,包括微电影、微动漫在内的微作品制作往往是有赖于技术、技能和技巧的,这常常会导致一些制作者过度注重“技”的层面,而忽视“道”的层面;过度注重“智”的层面,而忽视了“情”的层面;过度注重“眼”的层面,而忽视“心”的层面。对于形象,不是以心灵去感应、以情感去浸润,而大多是以技巧去设计、去雕琢、去粉饰。实际上,微载体中都不乏一些优秀的精短作品,比如《雇工人生》《该装就装》《风》《俺娘》,等等。这些微电影、微动漫传达的意境和思想,并不输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是可以作为新的时代经典流传下去的。过去我们读诗歌美文的那种感受,现在观赏某些微电影、微动漫时同样可以获取,只是文字换成了画面;而有的微电影、微动漫语言配置精美,富有诗韵,很有诗配画或画配诗的感觉。微时代文化传播要想放出光彩,只有拿作品说话。而现在的有些作品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希望和前景。当前,面对扑面而来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浪潮,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时,微时代文化传播尤其不能被那些只是“看起来很美”的东西所诱导,应始终坚持“走心”的定力,努力创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微作品。

  其三,关于微时代文化传播的审美维度问题。微时代的微文艺作品带给人们的往往是一种凝练之美、精致之美、新奇之美、闪现之美,它往往在短暂的瞬间击中观赏者内心深处的感染点,使其获得审美愉悦。这里的审美与传统的审美相比较,其综合性更强。微文艺是一种综合艺术,有文学、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要素,常常要调动欣赏者的视觉和听觉,使其全身心投入,注意力更为集中,获取的审美感觉也往往更为强烈。在短暂的时间内(长的二三十分钟,短的几分钟),凝聚起多种艺术手段,形成一种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全方位作用于观赏者的身心,这是微时代文化传播审美的基本特征。

  微时代文化传播的审美特质的形成源于一种新的修辞方式——微修辞。微修辞的目的就是“使之微”,即使故事凝缩,变得适于微作品的表达。对于微电影、微动漫等微文艺作品而言,这种修辞方式的实现有四种路径,这四种路径都是与微文艺自身的特质相适应的:一是简化,这是与微作品的容量小相适应的;这里的简化主要是指情节的简化,而非意蕴的简化,这种简化也即是指言简意赅的那种简化。二是短化,这是与微作品持续时间短相适应的;短化主要是运用镜头技术实现叙述时间的跨越和紧缩,做到短而不失完整,短而自然。三是奇化,这是与微作品要在短暂时间内形成吸引力的特点相适应的;奇化就是出奇,即使故事、现象与画面呈现出差异化、个性化,以达到新颖脱俗、与众不同、出奇制胜的效果。四是诗化,这是与微作品的文艺性质、艺术性质相适应的;诗化,即使作品传达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诗意美感,引人回味、耐人寻味,能使人动情、动心。微时代文化传播的审美特质主要就是这样的微修辞手段的综合体现。

  其四,关于微时代文化传播的生命力问题。1973年,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其名著《小的就是美的》(“Small is beautiful”)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小企业往往是最具经济活力的部分,是一国经济必要且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之美,在于它们坚韧、独立、高效的独特品格。它们以其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的创业精神,既为其国家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还为时代创造出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觉得,微时代文化传播,特别是微电影、微动漫等微文艺作品也将是文艺创作和精神生产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关键是微作品创制者要植根人民大众,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前进。不能像有些网络文艺作品那样,一开始就追名逐利,结果将自己搞的声名狼藉,虽然有些好的篇章,但也被海量的文字垃圾给淹埋了,使人们从中看到的大多只能是消遣和消闲、发狂和发泄、浮夸和肤浅。

  在微作品中,观赏者希望可以重新找到艺术应有的活力和品格,重新找到艺术审美的美妙体验和纯真感觉,重新找到自己新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诗意栖居之所,重新找到数字艺术中的阳春白雪,重建人们对于网络文艺作品的信心。这既是人们对于微作品的期待,也是微作品自身发展所要实现的目标。微时代文化传播的生命力或许正在于此。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