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诺日吉玛》与世界二战题材影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26日15:25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牛颂

  反思战争的影片在欧美一直是“主旋律”。《诺日吉玛》能够在反思战争的野蛮罪恶中,传达出宽恕和解的信息,这就不仅仅是电影创作上的进步了。可惜此类优秀的文艺片进不了院线,观众很少能看到。正所谓“走心的电影,还缺少走心的观众”。

  初识蒙古族导演巴音,是在他的处女作《斯琴杭茹》入选首届北京民族电影展优秀影片目录时。不久,他告诉我他的下一部作品是战争题材的文艺片。再深问就什么也不说了。

  巴音是个内心火热、思想深刻但不善言辞的人。在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他的电影新作《诺日吉玛》参加了民族电影展重点展映,中国电影家协会与内蒙古电影家协会为这部影片举办了观片研究会。与会专家对巴音的新作给予高度评价。轮到巴音发言时,他说了个“我”,就没有下文了,把头埋了下去。坐在他一旁的蒙古族女演员哈斯高娃说,巴音参加电影研讨会总是这样。我想,对这部倾注了太多心血的《诺日吉玛》,巴音一定是想说的太多了。

  电影《诺日吉玛》是一部很独特的作品。影片以“诺门汗战役”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蒙古族女牧民救活了一个俄罗斯伤兵、一个日本伤兵的故事。俄罗斯伤兵截掉了一只胳膊,日本伤兵截掉了一条腿。两个敌对双方的伤兵,在一个蒙古包里,在一个蒙古族女人的照料下保住了生命。但恢复了精力和体力的士兵,仍在伺机杀死对方。女牧民诺日吉玛,在苦苦地等待参战的男人归来,同时用她的善良感化了“这两个畜牲”。三个语言不通的人,自说自话,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完成了人性的回归,两颗仇敌的心灵渐渐靠拢了,两个敌对的伤兵,最终成为朋友。

  因为出差到内蒙古正蓝旗,我在元上都赶上了《诺日吉玛》摄制组的封镜仪式。此后过了两年,我才看到剪好的片子,当时非常感慨。巴音导演的这部影片不仅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之前的中国民族题材电影,其对战争的思考是当代性的,达到了相当的思想深度。蒙古族导演宁才评价说,这部影片真实纯朴,没有外在地制造一个理念,只反映对女人的理解,眼里只有生命,电影思考是骨子里、血液里的——战争是共同的敌人,战争中没有回来的男人。对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

  中国已有的战争片,强调意识形态,稍深一些又会引起争论;要么打日本,成为抗战神片,留下一笑。《诺日吉玛》则不同,独特而优秀。它塑造了一个爱得心痛的蒙古族女性,讲述了一个在草原上发生的故事,展示了草原民族内在的、与自然环境一致的情怀。浑然天成的艺术表达,告诉人们:人性的、爱的力量是可以消解仇恨的。

  这部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自觉参与到世界主流电影关于启迪人类反战意识的创作行列中。有专家说,《诺日吉玛》是有国际范儿的电影。我以为,这个评价不为过。

  反思战争的影片在欧美一直是“主旋律”,同类的优秀影片不少,《诺日吉玛》的主创人员对欧美电影的借鉴一定是有的。能够在反思战争的野蛮罪恶中,传达出宽恕和解的信息,这就不仅仅是电影创作上的进步了。

  在世界电影关于二战题材的走向上,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今天,从控诉纳粹的残暴罪行,到还原二战各种复杂历史真相,建构着超越惩罚和复仇、促进宽恕与和解的认同。最早揭露纳粹暴政的影片产生于二战之前,如《希特勒的恐怖统治》(1933年)、《大独裁者》(1940年)等。二战结束后,又出现了一批以“历史记忆”为标志的战争片和反映纳粹集中营屠杀犹太人的惊悚片。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多是前苏联电影,如《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以及法国电影《老枪》等,它们表现了各国人民的抵抗斗争。中国同时期的抗战电影,同属此类。

  1993年,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辛特勒的名单》,刻画出保护犹太人的“德国好人”形象,在世界影坛上以大片形式开启了“历史记忆”的新阶段。还有德法合拍的《钢琴家》等,用诗意影像对人性、战争和历史进行反思,给此类影片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较高的审美特性。

  进入新世纪,世界反思二战电影的视角转变,视野逐渐扩大。有的描写犹太人复仇的血腥,有的反映德国人反抗纳粹、保护犹太人的善举以及战败的体验,有的表现德国人和苏联人战时的复杂关系,讲述了敌对军人共患难的故事。《诺日吉玛》的诞生,使中国电影进入世界二战题材电影的主流行列。可惜此类优秀的文艺片进不了院线,观众很少看到。正所谓“走心的电影,还缺少走心的观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