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艺苑 >> 正文

碑帖的名与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20日11: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 恒

  说到书法,往往离不开“碑帖”这个词。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表现形式的艺术,而其中的基本技巧原则、规律以及品评标准,都是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和总结出来的,所以,要想学习、欣赏书法艺术,首先应该对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的、名家的作品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今天人们通常说的“碑帖”,就是对历代流传下来的古人书法遗迹的统称。

  碑帖虽然是两个字组成的一个词,但碑和帖这两个字则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事物,而且各自所包含的内容也不止一项。

  先说碑。

  东汉人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解释汉字字义的权威著作,其中对碑字的解释是“竖石也”,既没说碑的形制,也没说上面有字迹,只说是竖立的石头。综合各种古籍的记载可知,古人在宫殿、祠庙、陵墓等庄重场所都竖立石柱,上面凿有圆孔,其作用一是可以观日影,辨时辰;二是用来拴系祭祀用的牲畜;三是利用石上圆孔作支点牵引绳索将棺椁安放进墓穴中。后来有人开始把记述帝王、祖先生平功绩的文字刻在石上以示纪念,碑石形状也逐渐演变为规整的长方石板,在西汉时基本固定下来。再以后,碑的形制更加精细,在碑身上端加刻有名称和纹饰的碑额,在下面加放碑座。碑座通常雕刻成龟形,称为“赑屃”,传说龙生九子中有一位名叫赑屃,力气大能负重,把碑石立在它身上,取平稳永久之意。同时,碑文内容也不断丰富。除了帝王、祖先、墓主的姓名家世、生平功绩外,往往还有后人的称颂赞扬以及建树碑石的缘由、出资人的名单等等。碑文篇幅越来越长,镌刻文字的部位也从碑版的正面(碑阳)发展到背面(碑阴)及两侧(碑侧),碑文也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在古代石刻文字中,碑刻的数量最多,所以后人便用碑来统称石刻文字。其实在这一广义的概念里面,还包含一些与碑刻不同的品种。例如在碑的形制成熟之前,人们常常将自然界固有的大石块修整加工成或方或圆的石柱,在上面镌刻文字。后人将这类石刻称为“碣”,西汉之前的石刻大都是碣,后世往往碑碣并称;有时为了特殊需要或条件所限,古人还经常利用山体岩石的较大平面直接书刻,这类遗迹被称作“摩崖”;此外,像刻有墓主生平事迹,专门放在墓穴中的“墓志”、佛教造像的题记、刻有文字的砖瓦等,虽然都自成系统并有专属名称,但后人往往将其统称为碑。

  再说帖。

  帖的最初含义是指在古人墨迹前面加贴的题有该墨迹的名称的签条。到唐朝时,人们已习惯将专门用来欣赏或学习书法的古人墨迹称为帖,如著名的《兰亭序》又被称为《兰亭帖》。对于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一般都是从其内容中摘取首行的某一词语,命名为“某某帖”。如流传至今最早的一件文人墨迹是西晋陆机的一封信札,因其首行有“恐难平复”一语,后人遂将其命名为《平复帖》。帖字的这一用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命翰林侍书王著将内府所收藏的前人墨迹捡选编排,然后摹刻在枣木板上,从历代帝王到著名书法家,共收入103人的420件作品,分为10卷,后世称为《淳化阁帖》。此后,这种汇集前人墨迹摹刻并拓印流传的做法被广泛效仿,因为刻帖的目的是为了供人欣赏和学习书法,所以通常将其称为“法帖”或“丛帖”,从宋代到清代,产生了大量公私镌刻的法帖。今天所说的“碑帖”中的帖,一般即是指这类法帖。

  不论是碑版还是法帖,刻好后能够直接观看到的人是很少的,为了传播和保存碑帖上的书法及史料,古人发明了将纸蒙在碑帖原石上、再用墨拓印下来的复制技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复制品称为“拓本”或“打本”。在照相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以前,大量的历代碑帖就是通过拓本的形式保存、流传下来。特别是许多碑帖原物遭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都已毁灭或残损,因而保留至今的古代拓本就具有更加珍贵的价值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