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我非常喜欢上海这座城市,如果不是冬天太冷,我甚至都会在那里长住下去。但工作两年半后,最终还是离开了,至今已有十年。我喜欢上海的一个原因是,这里居住着中国最好的一群科幻作家,他们写着最棒的关于未来的小说。一位天天坐地铁到公司上班的江波先生写宇宙,《银河之心》的场面之宏大,有时超过了刘慈欣的《三体》,只是一般人看不太懂罢了,江波只写宇宙的孤独和残酷。还有一位我最佩服的作家,七格,他的那个《语法树》是无法超越的丰碑,写的是远在几千公里外的花拉子模的故事,天才的人们只在那里才打造了人类的数学奇迹。而另两位出生上海的科幻作家绿杨和倪匡,则也是不怎么写上海的。这些作家们不直接写上海,我猜他们或许是觉得上海并没有未来。实际上,上海带有一种浓郁的幻灭气质,十里洋场灯火依旧,但早已是重重鬼影了。
上海的幻灭感与上海的科幻作家叶永烈有关。他写于1962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一部极其灿烂妖艳的小说,其叙述很像今天上海人列举的年度十大新闻,只重复二字:美好,美好,美好。未来是无限光明的,没有任何问题,用科技就可以统统搞定。但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光明,才显得有些恐怖。叶永烈提出了一个天大的问题。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部小说在当时被拒绝出版了,而要一直等到1979年才能面世。直到今天,《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描写的很多神器,都未能成为现实,似乎表明,未来是拒绝它们的。上海出身的香港导演王家卫设计了一列发自上海的火车,驶向2046年。但这甚至更加幻灭。后来他在《一代宗师》中就放弃上海了,他回到了昔日的香港。
然而正是由于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因此上海反倒变得更能刺激科幻灵感。我最诡异的那些科幻小说,很多是写的上海,或在上海写的、在上海出版的,像《红色海洋》、《火星照耀美国》、《地铁》、《轨道》等。
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近年来,上海的未来重新与西方建立了关联。如英国人拍的电影《代码46》,把未来的上海描写得像是沙漠中的一座孤岛。主人公前去上海执行任务,一开始便行进在没有植物的沙漠地带,而影片中的上海市容也时时隐现于沙尘。影片的主题是记忆删除。最后男女主人公决定离开上海,到新的国度去寻找自由。今年,中国科幻作家第一次组团访问上海,并在这里举行未来科技大会暨银河奖颁奖典礼。那是我最后一次访问外滩。
后来,我在小说《佘山》中写道:参观完佘山天文台,终于回到了上海城区。这里雕梁画栋,蔽天霓虹,是巴黎与纽约风情的交汇,却由满大街的五星红旗编织起来,又俨然一株更大的山茶花树,让人重新有了现世的存在感。秋天的透明朝晖涌流过弄堂的红色斜坡屋顶。我和文仪到街头吃早餐。我们在一家小店买了豆浆油条。白天,我们呆在宾馆。我静静看着她把采访素材整理成新闻稿。她的文字读来令人如沐春风。晚上,我们去外滩。这里光艳明亮一如银河系,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黄浦江上,一群黑船缓缓驶过。一对少年情侣请我们为他们拍照,我接过相机,就做了。随后文仪提议去徐家汇看看徐光启墓、天主教堂和上海天文台总部。我说,算了罢。对岸浦东林立的高楼,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等,像科幻电影中的那样,是一片嶙峋的黑色废墟。
上海天文台曾建立了综合世界时间系统,由此奠定了中国时间系统的基础。在此之后,中国才进入现代时间。北京时间其实是由上海最早确定的。尽管如此,外滩的钟声也并不总是敲响未来。2014年,上海拆掉了全部县城城墙,距今正好100周年。由于上海是中国最早现代化的城市,因此它其实也是一座更年老的城市。这必然会伴随与年轻的冲突,终至幻灭或陨灭,亦即未来的幻灭或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