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方寸间的文明 手心里的传承

——聚焦“我们的文字”非遗跨年大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19日13: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展传承人用各民族文字写下新年祝福 参展传承人用各民族文字写下新年祝福
孩子们兴致勃勃观看传承人创作孩子们兴致勃勃观看传承人创作

  在我国古代,曾经有一种通过抄写获取收益的职业——佣书。自东汉以来,这种受雇于官府或个人以抄写为生的文士被称为“佣书人”。出使西域的班超就是最早的“佣书人”之一。

  如今,佣书这种职业早已消失,对于大多数当代的年轻人而言,通过敲击键盘写字、借助屏幕阅读,已成为生活和工作的主要方式,因此提笔忘字恐怕在所难免了。近年来,人们已经觉察到现代科技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不少文化活动和电视节目开始关注文字的传承与使用。文字的传承,不仅仅只关乎书写,它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为此,文化部非遗司和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了“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跨年大展,展览于2014年12月30日至2015年2月1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举行。此次大展是继“年画中的记忆”“大漆的记忆”和“丝绸的记忆”之后,两家主办单位共同举办的第4个中国记忆系列专题展览。展览从中国文字概说、文字的书写、文字的传播、文字与艺术、文字与生活、文字的传承与未来6个方面,集中展示了我国文字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

  文字蕴含的魅力

  汉字是世界四大古典文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汉字和玛雅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一路走来,踏着时代的节拍,汉字字体不断演变,向世人展示着它无与伦比的魅力。

  鲁迅曾赞叹汉字有三美:意美感心,音美感耳,形美感目。自古以来,汉字始终保持着形、音、义的一体性,这一特点让汉字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和传达力,让我们在识字的同时能够在脑中展开灵动的视觉或听觉联想,甚至可以形成通达五官的完整感受。

  从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祖先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俗。在我国古代,崇拜太阳神的习俗在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从我们书写的象形字“日”字便可以再现圆圆的太阳形象。当先民由渔猎生活变成以畜牧业为主时,以马、牛、羊、鸡、犬、豕(猪)六畜为主的汉字大量出现。在《说文解字》、《尔雅》等早期字书中,反应六畜的文字很多。

  从汉字中,我们还可以领略到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和先辈们的处世态度。在展厅中,记者发现了一个惜字塔的模型,这种塔是专门为焚化“字纸”而建造的,在四川成都、湖南长沙等地均有遗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敬惜字纸”的习俗,对于写有文字的“字纸”要尊敬爱惜,不可随意丢弃,即使是废字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放在惜字塔中焚化并保存字纸灰,以示珍重。惜字塔在向民间推广的过程中还应运产生了一种善会——惜字会。惜字会以募捐的方式筹款来雇人定时收拾“字纸”,并定期焚化,同时惜字会还有施药、施棺等各种善举。人们对于文字的崇敬与尊重体现了对文化的崇尚。

  文字背后的非遗

  在文字的产生、记录与传播的过程中,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书写工具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在此次展览中,主办方除将与中国文字相关的各类非遗项目以图片、文字、实物资料等形式进行系统展示外,还邀请相关项目的传承人现场进行技艺展示,从非遗的角度全面揭示了我国文字的内涵与外延。

  仓颉造字、蒙恬造笔、蔡伦造纸……在历史上,不仅有许多传说与汉字相关,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同样也流传着很多与文字起源有关的传说,如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大毕摩阿苏拉吉跟神鸟学字的传说、陆铎创造贵州水族水书的传说、傣族“同帕召讨文字”的神话等。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有力见证,也是中国文字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有藏族、彝族、朝鲜族、傣族等21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为壮族、布依族、苗族等10个少数民族制定了14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改革方案,汉字与少数民族文字共同构筑了中国的文字体系。

  我国的文字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演化出可供欣赏的书法艺术。书写工具笔、墨、纸、砚也因此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千万毛中捡一毫”的制笔精神,传递着技艺背后的理念与坚持;“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豪情壮志,抒发了文人墨客的书写情怀;在千年寿纸之上、五色墨迹之间,留下的是先辈对书写艺术的追求与传承。

  在展览现场,观众不仅可以使用湖笔、徽墨、宣纸、歙砚等书写汉字,还可以近距离欣赏来自各民族的传承人用不同的文字书写同一主题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得到了许多民间私人收藏机构的支持,如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特别将所藏匾额和古代名砚以及其他珍贵的民间收藏提供给主办方,丰富了展览内容。

  全面立体的展示

  漫步于展厅之中,人们会在文字的发展演变中感受到文字这一人类发明的伟大,当然,其伟大之处仅仅通过一次展览是说不尽、道不完的。为此,活动主办方配合展览还组织了全面、丰富和多样的展示活动。

  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编著的知识普及型读物《我们的文字》在展览开幕当天同步发售。该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语言深入浅出,将与文字有关的60余个非遗项目融入其中,以全新的视角讲述文字的故事。书中配有300余幅独家呈现的珍贵图片,以及众多国家图书馆馆藏古籍精品,是一部认识文字、了解文字不可或缺的微型百科全书。

  配合本次展览,国家图书馆还策划了6场“我们的文字”专题系列讲座,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印章(篆刻)中的文字美、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女书的魅力、汉字与历史文化、汉字的性质与结构以及汉字与单词的对话等为主题,向读者朋友解读文字的魅力。

  为了更为完整地解读非遗中的文字传承,在此次展览开幕后的一周内,由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拍摄的48部非遗专题纪录片的展映活动为读者奉上了一场非遗主题的视听盛宴。2014年,国家图书馆启动了中国记忆项目“我们的文字”专题文献资源建设。该专题是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涉及领域、地区、民族最多的一项专题资源建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派出5个拍摄团队,历时一年,行程5万多公里,远赴吉林、内蒙古、安徽、浙江、云南、新疆、西藏等11个省区市的50余个城市和乡镇,拍摄了与文字有关的各级非遗项目30项,采访传承人及专家37人,采集影像资料、口述史料共计约400小时。基于这些资源编辑制作的29部非遗项目专题片、18位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和1部宣传片,目前已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国记忆“我们的文字”专题页面、国图手机门户上发布。

  为进一步扩大此次展览的宣传范围、呼吁人们提高对“我们的文字”所面临危机的认识,“我们的文字”作为M地铁·图书馆的首期活动近日在京港地铁站内推出,以介绍各民族文字的微型展览、播放“我们的文字”纪录片等形式向乘客立体展示文字文化。M地铁·图书馆项目是由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和国家图书馆共同创意发起的大型公益项目,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全民阅读。此次展览在国家图书馆闭幕后,还将开启全国图书馆的巡展活动。参与巡展的图书馆包括新疆、黑龙江、安徽、福建、四川、贵州、甘肃等省级图书馆,以及广州图书馆、厦门图书馆和苏州独墅湖图书馆。值得一提的是,广西桂林图书馆还号召全市20多家区、县图书馆联合参与“我们的文字”联展活动。一场对文字的重温与致敬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起来、传递下去。记者  王学思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