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青春 >> 新闻 >> 正文
1月13日,机械工业出版社与自媒体平台——“我要游学”携《间隔年不只是一次旅行》一书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为间隔年正名”,活动主办方特邀“中国间隔年第一人”、自由旅行者——孙东纯、西皮青年创始人——三少以及《间隔年不只是一次旅行》作者之一的陈三天与现场读者进行互动。
活动当日,现场座无虚席,100多位读者朋友与嘉宾展开了零距离互动。现场有观众提问:间隔年之后最大的变化和收获是什么?孙东纯说,他最大的收获是:在间隔年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文化的冲击,而文化冲击带给自己更多的是不同的态度、角度和思维方式,间隔年后会想办法把他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间隔年不只是一次旅行》的作者陈三天说,她最大的收获是一种成长,她变得更加独立和干练,甚至可以应付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在谈到自己间隔年的最大收获时,西皮青年创始人三少坦言,他的最大收获应该是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宗教的人,而这些人很可能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整个人生。现场还有朋友提问:间隔年一定要有目的才出发吗?孙东纯说:“间隔年的诞生是由于二战之后,欧洲各国经济崩溃,各个国家间存在很大的隔膜,人们在思索如何增进互相间的了解时,发现旅行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最初的间隔年是以和平为目的,现在我们间隔年的目的扩大了,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个教授说过,什么都是间隔年,你驾驶游艇出去一两天,也是间隔年,因为它是以休闲为目的的。间隔年的目的是因人而异的,主要是看个人的追求。”而三少却认为:间隔年一定不能单纯去玩,间隔年可以做些不一样的事情: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间去跟印度人学写代码,去泰国学做菜,去意大利学做冰淇淋,去学潜水、冲浪……单纯去旅游的话,什么都学不会,是没什么意义的,正如我们一直倡导的为间隔年正名,间隔年不只是一次旅行。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嘉宾与读者就间隔年话题展开了频繁的互动。通过这次活动,主办方希望能够向青年人传递正确的间隔年观念,鼓励青年人走出去和这个世界交流,而不只是走马观花、游山玩水,正如孙东纯在给《间隔年不只是一次旅行》作序时写的:“毫无疑问,间隔年与旅行密切相关,但它不能等同旅行,旅行可以仅仅是观光,而间隔年却远不止于此。”一百个人有一百种间隔年,没有人能告诉你间隔年究竟能得到什么,但应该说,间隔年肯定比旅行得到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