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李清明:身在文学的课堂与教堂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12日10:44 来源:羊城晚报 何晶
图2
图1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这本新出版的散文集《牛铃叮当》,封面上套有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题笺——“清明散文”(图1),四个字表达了对作者的殷殷期许。作者是来自湖南湘阴的李清 明(图2),从军若干年后转而经商,却一直坚持不懈从事散文创作,至今已出版散文集等作品共六部。这本散文集中的《牛铃叮当》一文,还曾出现在2013年 的浙江省高考语文题中,引人关注。

  “有意义”与“有意思”

  羊城晚报:您心目中的好散文应该是怎样的?您有自己推崇的作家吗?

  李清明:散文的确易写难工,是一种非常见心性、见功夫的文字。在散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坚持几点:首先是在散文的立意取材上,我学习周作人先生所说 的,要么有意义,要么有意思。“有意思”强调是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有意义”更多则是说明文章思想性的重要。如果能既有意义又有意思,那书写出来的肯 定是一篇上乘之作了。 

  闲暇之时,我曾对莫言、贾平凹、沈从文、汪曾祺几位文学大师的经典篇章作过一些专门研究,发现其每句话甚至每个章节,想在里面加进一个字或减掉一个字都非常困难。虽然初看他们的文字都很平实、质朴,但整体读起来却是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意境,让人欲罢不能。

  羊城晚报:写作散文多年,有哪些创作原则是您一直坚持的?

  李清明:在散文写作的态度上,我一直注意坚持“在场”和“写实”,强调自己在书写过程中做到内心和身体都在现场,拒绝道听途说,无病呻吟;力争“求真相、寻真理、说真话”,写出生活的真实感和原生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贰

  时光陌路皆成乡愁

  羊城晚报:在散文集《牛铃叮当》中,大部分文章写的都是您的老家洞庭湖。故乡如何滋养了您的写作?

  李清明:我从小生活在洞庭湖水乡,十七岁离开故乡,一晃三十多年了。人到中年,总爱回忆过去,怀念自然淳朴、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其间偶尔回到故乡,我 发现,过去自然、古朴、祥和、温馨的乡村不见了,视觉上却有一种误入陌路之感。放眼望去,整个故乡几乎皆是民风不再淳朴,人心早已不古,继而世道中落,江 河日下……从而引发一种浓烈的乡愁。《牛铃叮当》散文集里的“水乡系列散文”五十多篇,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这些文章,大多是追忆及回味过去自然古朴的 乡村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呼唤乡村优秀文化与优秀文明的回归。

  记得我念初中时,全中学近千名学生,我写的作文最好,几乎每篇都是班级和学 校的范文。大约在十六岁,我便立下两个宏愿:一是要走出农村,改变自己“面朝黄土,背负青天”的命运;二是要当个作家,用我手写我心,活得与众不同。第一 个愿望,我用了八年时间将“草鞋”换成了“皮鞋”,实现了吃“皇粮”的梦想;而为了当好一个作家,我则苦修了近三十年……为理想奋斗的过程虽然艰苦曲折, 但却常感充实与欣慰。    

  《羊城晚报》:与其说您在写故乡,倒不如说您是在抒发乡愁。中国现当代作家中,也有相当多人在书写自己的乡愁,比如沈从文写湘西,莫言写高密,老舍写北平;从这个脉络上来说,您所理解的乡愁是怎样的?

  李清明:其实,每个作家既有自己独特的故乡、独特的乡愁,也有共性的故乡、共性的乡愁。提及童年经验对作家的影响,我的理解是,一个作家回到童年便是回 到了真正意义的家乡,是接通了地气。俗话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万物萌动。地气是日月之精华,是大地母亲呼出的气息。

  壹

  李清明

  3、经济独立后再逐梦文学

  叁

  《羊城晚报》:从商多年,但少见您写商海生涯,为什么?您如何平衡工作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李清明:我是一九九六年穿着军装下海的,迄今已有近二十年了。平衡管理企业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真正要互不影响其实很难。依我不成熟的经验,主要不外乎以 下三点:一是有心,二是有计划,三是还要有取舍。有心,说到底就是热爱。我的文学梦是从少年时代便开始萌芽的,读书学的又是新闻,虽没有到废寝忘餐的地 步,但也称得上痴迷。我从上初中便开始记日记,做资料卡片,一直坚持到现在,从未间断过,积累了几十万张读书卡片和上百万字的生活工作日记。

  我一直朴素地认为,在当下社会如果经济不能独立,做一个“纯文人”是非常清苦的,也容易被物所驭。当一个人经济上相对独立,不再为“稻粱谋”,加之又有 心灵与精神的感召时,做出取舍就不困难了。大约在十年前,我便几乎把实体性企业全都承包经营出去了,只留下一个较小的管理公司,代我行使管理权责。可以 说,我已经把管理企业当成了副业,把文学创作当成主业了。

  回首前尘,虽文学一直是我的至爱,但因为“稻粱谋”抑或是被变化万千的时代洪流所裹挟,我尝试着换过许多工作,比如当兵、从政、经商等等,但无论在哪种状态,我都有种空落落的感觉,唯有走进书房、走近文学方使我宁静心安。

  羊城晚报:今后您会尝试写小说吗?有什么新的写作打算?

  李清明:我出生在湖湘,骨子里有许多匪气、霸气(这点在我散文《霸蛮》、《乡野童趣》中均有较为详尽的描述),是文学让我不断地改造自我,不断寻找和追寻人性及人生中的宽仁、善良、悲悯等诸多美好。

  文学逼迫我不断学习与思考。学习、影响、启发、思索之后,看人、看事物、看问题就会通达。同时,我非常认可诗人朋友雷平阳的一句话,文学是课堂也是教 堂。说文学是课堂,强调的多是学习;说文学是教堂,则是将其变成自我的一种宗教,一种信仰,在温暖别人的同时,更是温暖着自己。

  长期的散文写作,由于受体裁及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我感觉也还是受到一定的局限,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开始做写作长篇的学习和准备,预计在未来的一到两年的时间内,写出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李清明:

  1965年清明节出生,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高级工程师。先后在广州军区部队和机关服役近二十年,后经商。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有两百余万字,曾获得孙犁散文奖、冰心散文奖等多项文学奖。

何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