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文学为电影插上另一只翅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12日10:32 来源:中国艺术报 金涛

  中国电影存在隐忧,电影必须和文学发生联系才有好日子,才会天更高、地更阔,如果不和文学联系,电影将永远是黑夜,噩梦连连。

——赵葆华

  文学与电影,无非都是故事的一种载体,故事这个东西没有任何高高在上可言,它就是人性的需求,是人类的刚需。

——乌兰图雅

原地跑  尹正义 原地跑 尹正义

  近日,作家出版社联手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在京举办了首届中国影视文学版权拍卖大会。此次活动累计从各种渠道征得文学作品、剧本和影视合作项目等总计900多部优秀作品,作品类型多样,涵盖古代、近代、现代、当代、重大等题材类型,囊括历史、言情、悬疑、科幻、伦理、恐怖等风格类型。卖剧本或者文学改编权在国内虽然已有先例,但是像此次大规模多品种、集结了影视业和出版业众多机构的拍卖会,在国内尚属首次。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认为,中国影视文学版权拍卖大会,对影视界的朋友来说,打开了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库,对写作者来说,将建立一个与影视产业对接的平台,对出版机构来说,这将是一个迈向全新经营模式的机遇。活动期间,与会专家还就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展开深入讨论。

  文学改编电影,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葛笑政认为,我国每年几千册的文学出版物,不仅具备着强大的戏剧张力,而且凝结着写作者对历史、人生、社会与世界的关照,这种关照是文学的特性所决定的。而影视业由于其天生的市场化的特质,导致今天产生了一个现象,即不论观众还是创作者,都在共同呼吁着两个字:“情怀” ,这恰恰是文学作品可以弥补的。

  相比文学的边缘化,当下电影风光无限,成为整个文学艺术当中关注度最高的一个产业。但是知名编剧赵葆华却认为,中国电影存在隐忧,电影必须和文学发生联系才有好日子,才会天更高、地更阔,如果不和文学联系,电影将永远是黑夜,噩梦连连。

  回首2001年中国电影入世之前,那时中国电影年产量88部,平均成本100多万,全国票房8 . 9亿。面对入世冲击,中国电影界一片哀叹,因为面临电视剧和好莱坞大片的压力,大家认为中国电影死定了。但是11年过去后,到了2013年,中国电影在控制产量的情况下依然由11年前的88部增长到670部,票房达到217亿,今年则接近300亿,银幕以每天18块的速度递增,全国现在拥有银幕量23000块。中国电影快速发展,市场空间巨大,赢得了世界电影的垂青,令好莱坞垂涎。但是,在如此高歌猛进中,赵葆华却为何认为中国电影失去了文学将噩梦连连?

  赵葆华认为, 2015年和2016年,将是好莱坞电影史上重磅大片连出的一年,有《阿凡达2》 《普罗米修斯2》 《复仇者联盟2》 《终结者5》等等。好莱坞大兵压境,当下的中国电影亟须提升内力。赵葆华说:“中国电影和好莱坞比拼中,我们市场占了53 %,形势可嘉,但又存在隐忧。比如,在和好莱坞比拼当中,中国电影的生态发生了变异,首先在电影制作形态上,过分倚重市场,唯票房论英雄,在创作上过分倚重娱乐,娱乐片独打天下,这种大环境下,创作者在拿起笔之前都在想必须给市场一个说法,给观众一个说法,凭什么拿60块钱买你的电影票?因此就必须高情感、强刺激、重口味,才能高票房。但这个路是不对的。 ”在赵葆华看来,我们和好莱坞比拼,必须找到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因为技术在一次次地改变着电影的命运,但是赵葆华认为技术也只是电影的一个翅膀。那么,电影的另一个翅膀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娱乐,老百姓看电影就是要消遣。赵葆华觉得这也不对,因为电影毕竟是内容产业,内容产业有四大含义:人物塑造、情节设置、艺术表达、意蕴传递,这都是文学精髓。“所以我个人认为,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学精神,我们必须凭借文学精神助力电影发展,否则将南辕北辙。 ”

  对于当下一些电影,赵葆华认为由于轻精神境界,而使人物流于世俗化和粗鄙化,这种追求仅供娱乐消费,于是堆砌垃圾情绪,热衷展览人性猥琐,乐此不疲地描写兽性兽心,低级下流情绪描写愈演愈烈。但是看看美国的《地心引力》 ,一男一女在太空上,按照一些编剧的想法可以演绎出多少男女性爱,可以演绎出多少尔虞我诈,但是《地心引力》却表现出了一种人性的关怀,一个男人把生的可能留给了女人。在近年的中国电影中,赵葆华认为也有成功之作,比如《中国合伙人》 ,一个香港导演,展现三个年轻人的下海潮、出国潮,他们沉沦过、打拼过、犹豫过、失落过、昂扬过,三个人的成长史,三个人的精神史,带出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史,小人物,大背景,体现了文学的格调与人物的精神境界。湖北作家方方的《万箭穿心》 ,小说很棒,改成电影,展现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在万箭穿心中守望真诚、善良,在人性中突出美、善、暖,这种作品传递人文温暖,应该推崇。

  但是,对于文学与电影的关系,也有人给出了不同意见。比如电影营销联盟、电影金融俱乐部秘书长乌兰图雅,在她看来,文学与电影,无非都是故事的一种载体,故事这个东西没有任何高高在上可言,它就是人性的需求,是人类的刚需。在原始时代,在人类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人们在岩石上画他的故事,在没有文字的时候,总是有民间歌手用歌声传唱故事,听故事得到人的娱乐就是本能。无论今天用笔作为载体,还是用画面作为载体,核心只不过是生产故事,去满足所有人类消费者对于故事、对于娱乐的需求。另外一点,乌兰图雅认为,作家也好,编剧也好,大家用文字去讲故事,跟用镜头去讲故事,这是两种语言体系,这就好像用英语写一个小说,跟用日语写一个小说,一定是不一样的。镜头是一种语言,文字也是一种语言,这个中间有大量技巧性的东西,需要大家学习和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乌兰图雅认为,中国小说的问题在于,中国老百姓喜欢的故事有两种方式,一个是白描,一个是顺叙,中间用任何技巧,老百姓都不喜欢。但是,一个顺叙白描方式的小说怎么改编成电影?她认为这是现在电影与文学存在的先天性的差异。“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尊重老百姓的消费习惯,同时也要尊重电影独特的镜头语言的需求。 ”乌兰图雅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