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说,中国电影的“原子弹”最可能产生于民族题材大制作的影片。如果把这句话当做一道方程求解题,你会发现似乎可以代入《夜莺》 《狼图腾》以及《楼兰》 《成吉思汗宝藏》等已上映、正在制作或者规划制作的民族题材电影。
追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曾现辉煌,广西的《刘三姐》 、新疆的《冰山上的来客》 、内蒙古的《草原英雄小姐妹》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丹增如数家珍,他说道,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独具魅力,为中国电影史立下汗马功劳。
而今,少数民族电影在政府力量的推动下,又开始一次新的起飞。2013年10月启动的由国家民委、中国作协批准立项的重要文化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经过一年的努力,也逐渐开花结果。据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民委副主任、北京民族电影展主席牛颂介绍,重点为尚无反映本民族生活影片的21个少数民族拍摄影片,如《长鼓蓝调》 (瑶族) 、 《天赐丹砂》 (仡佬族) 、 《摩梭姐妹》 (纳西族) 、 《仫佬行者》 (仫佬族) 、 《永远的绿盖头》 (撒拉族) 、 《折花腰刀》 (保安族)已经进入剧本论证阶段或制作后期;主要改变少数民族电影进入不了国内电影市场和文艺片质量不高的现状,打造精品,并推动民族电影走向国际市场,将电影制作最先进的技术与中华民族最丰富的文化相结合。
好本子、资金不缺 观念亟待转型
然而,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首批完成的电影《迁徙》 《夜莺》《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收获良好口碑的同时,当前民族题材电影存在的问题也暴露无遗:现代性不足,类型不清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从文学作品改编的好剧本。
“你对发行方说,是哪个民族的影片,没法发行;只有明确类型,市场才好识别。而有的影片片名就比较费解。 ”牛颂谈到,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好本子、资金都不缺,最需要的就是理念转变。“像《母亲的飞机场》 ,投资能够扩大,但是长期以来在制片厂承包制下谋求发展的制片团队,只习惯于做400万元投资的影片,这一口气没有上去,太可惜了。这种转变是痛苦的,但又是必须的。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缺乏有社会历史文化厚重感的作品,缺乏描写不同类型职业人物的作品,缺乏具有想象力的作品,缺乏立足本民族讲人类故事的作品。“题材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
市场化的今天,少数民族电影的题材优势能成为一部影片的制胜法宝吗?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曲士飞认为,题材不是金牌。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要足够了解民族文化,才是优势;反之,不了解,则不要去触碰。“如果你写成吉思汗、文成公主,与小说、历史叙述没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写?对于民族文化历史,需要用今天的眼光去解读,找到真正的切入点去创作。 ”曲士飞建议“学会学习,学会等待” ,给足够的空间、时间去引导少数民族影视作品的创作者,避免急功近利。另外,希望电影审查给创作者的空间和尺度更大一些。“一方面,创作者要坚守道德底线,另外一方面,因为审查把创作故事的基本元素都去掉,就很成问题。 ”
从文学到电影 从猎奇到普适性转化
在日前由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中国作协创联部主办,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剧本部承办的“新思路新实力新跨越:民族文学影像时代”研讨会上,“类型化是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方向” ,这样的想法成为与会专家学者、业内一线编剧、制作人的共识。
“民族文化变成影视作品,首先是影视,而后才是民族。所以,还是要遵循创作的基本规律。被公众认可的影视作品,都巧妙地遵循了类型化的规律。做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创作,不是要猎奇,而要看重故事。只要有情感的投注,不管投资大小,都能做出动人的作品。 ”曲士飞从编剧角度分析道,少数民族电影题材创作的编剧多年纪较大,六七十岁,他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但思维已成定式,过于传统和老套,不适应当今时代,作品进入市场,观众不买账。所以,创作还是要增强当代气息。
少数民族电影题材有其独特性,但独特性如何转化为普适性,猎奇心理如何上升到人类的精神困境?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赵卫防说,把文学转化为影像,必须有影像叙事基础。少数民族题材文学作品中,碎片化叙事更多,要注意确立叙事方向和中心矛盾。
谈少数民族电影,又不能囿于少数民族电影,它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电影的基本面貌。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倪学礼用“走向一条歧路”“缺人、缺魂,也缺神”这样犀利的言辞概括20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他把中国电影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宣传片,为评奖而生,院线难以见到;二是烂商业片,或者成为影视公司洗钱的工具,或者就图个热闹;三是所谓的大片,“架子大,直奔钱” 。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而言,瓶颈不在有多少投资,缺的是坚守。不管什么电影,都得走市场路线。光是得个奖、开个研讨会,没有任何意义,得进院线。
进入院线,成功的衡量尺度和参照系又应该是什么呢?对于内蒙古作协副主席庆胜来说,自己的小说《萨满的太阳》被改编成电影,本应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依据好莱坞资深人士的建议“迎合市场”而对原作进行的处理,让他颇为困惑:片名改成《国恨家仇》 ,爱情故事变成抗日神剧,真的就能收获观众的认可?
推进中外合拍 组建民族艺术电影院线
展望未来,少数民族电影发展已经有几个明确的路线:加强研究和提升从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剧本的能力;推进中外合拍,形成优良模式;建立基金,提高投入成本,提高市场识别度;组建民族艺术电影院线。
牛颂分享了中外合拍经验:“中法合拍是非常好的模式,外国导演很愿意拍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像《夜莺》的合作非常顺利,而且在法国院线的票房成绩不错。另外,中欧合拍也容易成功。我们现在完全可以操作2000万元投资的少数民族电影进市场。 ”他相信,民族题材影片将会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主力军,会成为艺术电影复兴的重要平台,而且,中国会成为世界民族志电影经典作品的策源地之一。
“影视没什么高深的。 ”北京电视台剧本研究中心李小龙坦言,“我们关心的,不是民族电影怎么样,中国电影投资现在的情况是,谁有钱,谁担心,都怕碰到海盗。以华策为例,股票哗哗往下掉,项目部、文学部、评估部联合征集剧本,显示出创作上的原创能力越来越成为短板。在这个既得利益为王的时代,民族电影仅靠国家扶持,是不行的。应该拥有自己的播出平台,如数字频道,然后才是培养队伍。 ”她补充说:“民族电影专业主创队伍的组建很难,大部分编剧职业化能力还很弱。总之,努力与成绩,绝对不会轻易有等号的。最重要的一条是意识要跟上来。放开,才有利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