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青春 >> 新闻 >> 正文
尽管七成网友不认可衡水中学模式,给其贴上光怪陆离的标签,甚至“妖魔化”,笔者却始终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理解这种模式,同情置身其中的莘莘学子。对于这群孩子来说,他们的青春似乎被“绑架”了,他们似乎成了没有灵魂的学习机器,或沦为高考工厂中被批量生产的产品。但是,不应否认的是,他们仍然信仰高考、信仰公平,仍然信守读书改变命运,并倾尽全力为之努力,这种拼命,比那些官二代、权二代的拼爹,不知高尚多少倍。
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生的转型升级,除了拼命读书别无选择。作家十年砍柴曾写过一本书,叫《进程走了十八年》。某种程度上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他在乡村的一些同龄人因未考上学,则走上了不同的人生。后来,十年砍柴接受采访时谈到了其家族四叔侄:“我们当年都是一起念高中的,上学、放学,但后来4个人的命运就不一样了。有一个当兵考军校,还有一个后来打工去了广东,另外一个人现在还到处打工,最惨。最近听人说他正攒钱准备在老家盖房。”这段话让我戚戚然,我们的一些堂兄弟,有的因考上师范而进城,生活较为体面,而有的只有初中乃至小学毕业,便处境艰难,至今依然到处打工。
从古至今,靠读书改变命运,都是农家子弟一以贯之的坚守。同时,耕读文化、耕读传家,也深入人心。比如,冯友兰在《三松堂自述》中写道:(父亲)不希望子孙代代出翰林,只希望子孙代代有一个秀才。因为代代出翰林,这是不可能的事。至于子孙中代代有个秀才,则不但可能,而且必要。这表示你这一家的书香门第接下去了,可以称为耕读传家了。
在古代,读书条件艰苦的案例不胜枚举,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故事就不必重复了,对于一些贫寒子弟来说,填饱肚皮就是问题。比如范仲淹。据记载,范仲淹两岁而孤,“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而有志于天下。”不分白天黑夜地刻苦学习,甚至长达五年之久不脱衣就睡觉,困了就用冷水洗脸,还常常连粥都喝不上,到太阳过午才能吃饭。条件够艰苦的吧?今天哪个穷孩子比得上?
苦一点不怕,累一点也不怕,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白岩松说过:如果没有存在很多毛病的高考,我们可能没机会这样面对面对话。中国高考有万千毛病,但却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其实,即便有高考,农家子弟也未必拼得过富二代,但是难道因为拼不过,就听天由命,随波逐流,就放弃高考,不再苦读?努力读书,即便不能实现人生的巨大跨越—与几十年前相比,高考的含金量确实下降,读书改变命运的确不那么直接了,但是不努力读书,岂不是更难改变命运?苦读,最起码能超越当下的生活,能改变自己的视野,能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最起码不是文盲吧?
基于此,我对衡水中学的那些孩子心怀敬意。他们也许有迷茫,有痛苦,有焦虑,甚至激烈地挣扎,但是谁的青春不苦痛,谁的高考不沉重?但凡经历过高考的人,也许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我们曾都挣扎过,为何不设身处地地替衡水中学的孩子考虑呢?
有网友说,衡水中学是功利的教育怪胎。扼杀少年天性、剥夺其想象力、固化学生思维的教育,对一个民族的未来是犯罪!衡水中学式的学校应该反思了。试问,哪个学校不功利?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对孩子负责,如何负责?好好培养,让孩子考上尽可能理想的学校才是最大的负责。与其指责衡水中学,不如思索为何那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与其质疑这种模式,不如反思为何这种模式能创造奇迹。正如有学者所称,衡水中学模式是现实评价制度、地方政府教育战略、社会名校情结的综合产物,改革不是衡水中学一校的事。
也许终有一天,衡水中学模式会消失,但读书改变命运的传统价值不能被瓦解。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一定给底层孩子上升的希望,一定打破阶层板结化。有学者研究发现,一个严酷的现在似正日渐逼近中国,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小,体现在下层迈进中层、中层跃进上层的机会越来越少,上层结构稳定,跌入中下层的风险较小,社会结构日益板结化。这不是好现象!一定激励穷孩子上进,一定让他们通过上进改变命运,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两字格言勤与俭,一行正业读和耕”,耕读文化一定主宰着中国底层民众,他们相信:“忠孝持家久,诗书处世长”。希望这种信仰不破坏,希望靠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永远不褪色。更希望社会更公平,为每个努力的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