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艺术家访谈 >> 正文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佳作——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作曲家徐沛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08日06:56 来源:人民日报 陈原

  作曲家徐沛东刚刚卸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不过,卸任之后的他并没觉得很轻松,因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身为艺术家,他认为讲话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既深受鼓舞,又感受到重任在肩。对徐沛东而言,他目前的最大愿望就是能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创作,争取多写一些无愧于时代的佳作。

  记者: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您在许多场合从各个角度谈了学习心得,我发现对“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这段话,您体味颇深。这是为什么?

  徐沛东:在习总书记的讲话里,这一段话让我想起中国音乐创作的历史,也令我看到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未来。近百年来,每个历史时期,无论是救亡图存,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新世纪来临,音乐创作常常能成为时代的序曲,开文化风气之先,有的是奋进的号角,有的表达了大众的心声,有的扬起社会希望的风帆,有的反映时代的审美追求,《义勇军进行曲》是如此,《黄河大合唱》是如此,《在希望的田野上》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作者都是有底蕴有理想有担当的音乐家,他们熟悉社会,了解人民,植根中华文化的土壤,又具有敏锐的艺术眼光和独到的创作意境,可以察觉到历史的方向,可以走在时代的前列,可以倡导出一代乐风。

  记者:艺术家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追求?

  徐沛东:我以为风气有两种,一种是肤浅的、表面的、暂时的,一种是深层的、本质的、长期的。所谓时代风气是后者,前者不代表时代,只是一阵风而已。要领悟时代风气,先行、先觉、先倡,我想,不但要扎根祖国大地、体味人民生活、准确把握时代的航向,同时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拥有高超的专业水准,更重要的是,创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为己任。作为音乐人,就要让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的音乐文化,最终回馈人民、惠及人民。

  记者:您认为什么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徐沛东:作为音乐作品,我以为,应该通过音乐艺术表达深厚的民族情感、传递时代的声音、延续悠久传统的文化精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近些年,音乐界就创作了一大批这样的作品,包括交响乐、合唱、影视歌曲等。其特点就是不空洞,有感而发,震撼心灵,给人以启迪,让精神得到升华,凡是大家传唱的、舆论评价较高的、能够成为精品的,无一不属于这种作品。

  记者:您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写出了许多优秀歌曲,传唱久远,可以介绍一下这些作品在创作时都坚持了哪些基本要素吗?

  徐沛东:我的作品与习总书记的要求还有距离,不过我始终想反映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也努力记录时代的脚步,无论创作什么风格的作品,我都没有离开民族音乐的旋律,都在歌颂民族英雄、吟唱爱国情怀、表现历史风云、表达生命之美,从《我热恋的故乡》《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到《亚洲雄风》《爱我中华》《大地飞歌》《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等,无不如此。对这些题材,对民族的音乐传统,我恐怕一辈子都难舍难分,这些大概就算是我的音乐创作要素吧。

  记者:我们正处于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这如何反映到音乐作品之中?

  徐沛东:音乐无所不包,反映时代本来就是我们的使命,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节奏和风尚,音乐恰恰最能体现这种节奏和风尚,但要写出佳作就必须远离口号、舍弃那些生硬的概念,扎扎实实地在生活中寻找切入点,在具体的意象中发现美的火花,而且从形式到内容、从创作理念到技术手段都要创新,这需要功夫,需要耐心,需要社会责任感,如果浮躁、跟风,功名心切,恐怕就只能产生平庸之作了。近些年音乐创作进步飞快,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出新,音乐界只有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高扬民族精神,深入人民生活,才能始终立于时代前列,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才能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杰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