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电影的常道——由电影《智取威虎山》想到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07日10:05 来源:中国艺术报 徐兆寿

  《一步之遥》 VS《智取威虎山》 :当硬汉遇到武侠

  在被《一步之遥》的缭乱叙事绊倒之时,恰好等来了《智取威虎山》 。看完前者,吐了槽,对姜文风雨飘摇的内心世界生出无限同情与失望之时,它迫使我不得不去思考电影到底是什么?是娱乐?是工业?是教育?还是艺术?它使我同时想到王家卫。虽然失望,但我不得不承认,姜文还是一位先锋导演,他探讨艺术的勇气还跟他身上的荷尔蒙一样强烈而令人澎湃,只不过习惯与市场那两只大手将他的先锋艺术之轨搬到了迷濛的沼泽地带。他搁浅了。在写完批评姜文的影评之后的好几天里,一直为其感到惋惜。我看见他在沼泽地的迷雾里正疲惫地寻找着出路。

  恰巧在这时就看了《智取威虎山》 。一瞬间,觉得姜文就是为徐克而垫脚的。前者总是拍硬汉形象,后者为武侠而生。狭路相逢,单纯者徐克获胜。有人在网上看了一下,某处显示,支持姜文者只到30 %过一点,而支持徐克者达96 %。突然间想从海洋般的唾沫中撤回那篇发表于《文汇报》上的批评。萧瑟秋风里,看见一条硬汉踉跄前行。不禁落泪!呜呼!英雄末路,也不该如此弃之!

  深呼一口气,还是回到侠者徐克的世界,来表电影的常道。诸位必当问:电影也会有常道?我以为有。姜文、王家卫走的是非常道,而徐克、张艺谋走的是常道。所谓常道,即指一切艺术所走的大道,是阳光普照,万物生长,四季轮回,生死有常。而所谓非常道,是在常道疲倦之时的派出者、探路者、先行者。

  那么,电影的常道是什么?我以为如下。一是戏剧性,二是视觉观赏性。

  戏剧性:明星大腕毁了电影

  戏剧讲究典型人物、矛盾冲突、语言精练、寓意深刻。这一点事实上也是一切叙事艺术的特点,只是小说慢慢地违背了这个常道,开始向另一些歧路探去,于是出现了非戏剧的小说,人们把这个非常道当成了小说的常道。于是,在现代文学中,我们会看到散文化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意识流《尤利西斯》 ,专注于修辞的《洛丽塔》 ,注重思想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以及自认为非小说的大河般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然而,最能让我们记住的其实还是小说中的人物和一些细节,属于常道的东西。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位大师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最善于塑造人物了,尤其是托尔斯泰的小说,每一部其实都遵循着古老戏剧的常道而行进着:典型人物如安娜·卡列尼娜,强烈的矛盾冲突,人物在冲突中得以展现丰富的自我世界,人物的对白都是那样精雕细刻、入木三分,有很多都成为箴言名句。现代派开山之作《变形记》也是塑造了一个非常经典的现代人形象,只不过它的寓言性比现实主义文学更加强烈而已。

  电影本身就是一门叙事艺术。早期电影都是从戏剧变成电影的,所以在早期电影身上,我们会看到强烈的戏剧特点,于是我们总是把戏剧与电影联系在一起。戏剧和电影在很多形式上也保持着天然的一致性,如时间的长度,选择典型的背景,人物的具象化和表演性,视觉特点,等等。它与小说不一样。小说更倾向于心灵的想象,戏剧与电影则是感官的艺术。而电影是戏剧真正的继承者。所以,电影一定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一部电影往往只能塑造两三个主要人物,甚至最大可能地塑造一位。因为只有短短的两个多小时,能丰富地塑造一两个人物就已经达于极限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主要是塑造少年派,然后塑造了老虎的形象,其他所有的形象都是为其而存在。当下有些电影则本末倒置,往往是电影为明星而服务,结果在一部电影中用了好几位大腕,这就要求为他们平均戏份,导致电影形象塑造的失败。姜文的《让子弹飞》就有这样的败笔,徐克之前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更是如此。明星毁灭了电影。 《一步之遥》似乎是将戏份更多地聚焦在了姜文身上,算是回到了常道,可是这个人物的典型性和其寓意则模糊不清,毫无典型性。平心而论,《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戏份与座山雕、首长二零三有一些平分了,杨子荣英雄的角色比起样板戏来说还是有些平了,但他比起当下很多电影中的平面人物来说,是令人振奋的,是非常成功的。座山雕和首长似乎都可以看成传奇人物杨子荣的陪衬,而其他所有人物都为他的出场、情节的发展以及故事的结束做了铺垫。就是那只凶猛的老虎也是为他的高大形象而牺牲的。

  《智取威虎山》本身就是将戏剧搬上荧幕的,所以,在整个的情节行进中,矛盾冲突一个接着一个,一环扣着一环,最后达到高潮。而电影中人物的对白更是富于特点。那些对白,一方面是诞生于民间,口语化极强,另一方面又是过去样板戏的继承,不但富有时代特征,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四十多岁以上的观众的期待。试想想,如果没有这些情节和语言,杨子荣的形象又如何那样生动、形象。

  视觉观赏性:剧透完了也能吸引人

  电影比戏剧不同在于它用摄像机将大千世界的变幻集于一身,于是,电影将戏剧舞台上的人们的想象变成了现实,甚至展现了无限的可能性。 《智取威虎山》是样板戏,中年人都知道剧情,剧透完了,但是,几乎每一个人在看这部电影时,又是完全不同。导演将东北的雪原、林海、高山、老虎、雪橇等都调动了起来,尤其是将灯光摄像艺术运用到极致来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堪称一绝。座山雕的出场令人毛骨悚然,他的形象、声音、语言以及每一次的行动都令人惊骇。“大嫂”的每一次出现也是让人惊骇、担心。而杨子荣的红脸蛋、皮衣、声音和语言、行为都是那样富于传奇色彩。电影还运用了3 D技术,使场景更富于观赏性。可惜的是,最后设计的另一个结尾有点狗尾续貂、多此一举。似乎之前的所有故事、情节都是中国化的,而这一个结尾就有些西化了,模仿好莱坞的痕迹太明显了。当然,电影开头和结尾运用《百年孤独》和《红高粱》式的叙事也太牵强附会。

  总之,徐克用一个老式的戏剧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电影的真谛:回到常道是今天所有电影思索的一个问题。这句话也是对姜文说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