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一批“专业”的人,做着“专业”的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05日10:18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道新

  由徐克导演,黄建新监制的电影《智取威虎山3D》自上映初始便获得了业界与观众的好评,元旦过后票房已近7亿且涨势汹涌,成贺岁档最大赢家。

  一批“专业”的人,做着“专业”的事

  ——从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3D》说起

电影《智取威虎山3D》海报电影《智取威虎山3D》海报

  目前为止,只在电影院里看过一遍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3D》 ,接着在电脑里把1960年版的故事片《林海雪原》(刘沛然导演)和1970年版的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 (谢铁骊导演)找出来,分别再看过一遍;但却颇有“缘分”地在网上发现了于冬、徐克监制,甘露导演的《智取威虎山3D》电影纪录片《打虎上山》和《踏雪而行》 ,竟将这部长达172分钟的“电影纪录片”接连看过了三遍。

  在我看来,纪录片里的徐克,是《智取威虎山3D》剧组里当之无愧的头号英雄。甚至觉得操着黑话卧底威虎山的杨子荣,就是说着粤语拍着主旋律电影的徐克;而张涵予、梁家辉不同以往的独特造型和内在气质,就是徐克自己正反两方面对立统一的化身。电影公映之后引发的观影热潮和普遍性赞誉,以及影片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或许就是因为体现了这种来自不同时空的文化对话及其意识形态的内在张力。

  在这部纪录片里,针对《智取威虎山3D》与中国电影工业的问题,徐克说了一句话:“其实答案就是一个专业,找对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窃以为这就是徐克的从影之路,也是《智取威虎山3D》的制胜之道。

  其实,电影作为一个“专业” ,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各种阐释的。在我看来,徐克意义上的“专业” ,意味着密切关注世界电影工业进展,努力引领中国电影创意生产,并在不求完美、善于变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思想、情感追求,发挥自己的技术、艺术才能。正是因为这种“专业”素质,徐克才能将年轻时代在海外的样板戏观影体验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家国想象留存在心底几十年;也才能建立在开放的历史文化观念、不羁的影音想象力和丰富的类型制作经验基础上,利用自己有意识培养的3D团队,引进针对性的国际顶尖CG技术,创造性地重述共和国的叙事经典,不仅成功地激活了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张扬的红色文化资源,而且在各种不同的观众群体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可以看出,徐克是以自我擅长的英雄传奇、影音奇观和爱恨情仇,较为恰当地置换了博纳影业、华夏电影公司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等主要出品方暨于冬、傅若清、黄宏以及监制黄建新等这一代内地电影人的“共和国情结” 。或者说,新中国建立以来创造的那些信念坚定、正邪分明、人性单纯的红色经典,本来就跟张彻、胡金铨以至徐克、吴宇森等建构的那个文化江湖异曲同工。就像谢晋跟李行的相知相惜一样,在对待杨子荣、座山雕和小白鸽的态度方面,徐克跟黄建新也完全有可能英雄所见略同。所以, 《智取威虎山3D》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原著小说甚至样板戏电影的英雄叙事及其价值观念,而是选择从编剧的理解和导演的个性出发,在叙事结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增删调整中,展开了一次针对红色经典的、跨越时空的互文写作暨精神对话之旅。在这场不无探索意趣的精神对话过程中,出品方、监制和导演都能找到共通的话题、表达各自的诉求,这应该就是徐克意义上的“专业”了。

  因为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智取威虎山3D》对经典文本的改编虽然已经大动干戈,但却总在意识形态和普通观众大都乐于接受的安全范围,这就保证了影片的正常运作,也将票房失败的风险降到了最低的限度。尽管懂得叙事的一部分电影观众,能够一口气地数落出剧作的不少个漏洞;还有懂得经典的一部分电影观众,仍然没有在新的影片中看到那份期待已久的、原本就应该发生的爱情故事;特别是对电影文化期待更高的一部分电影观众,更没有体会到比原著稍显复杂的人性刻画以及更加深入的战争创痛和历史反思,但值得指出的是:几乎所有的电影观众,都已经感受到了徐克带来的紧张和震撼,以及满足和教益。影片中,除了拥有惊心动魄的打虎上山、雪山大战、土炮轰鸣、坦克攻寨、飞机打斗等视听奇观之外,还有险象环生的巧取先遣图、匪窟对暗号、雪地送秘信等华彩段落,其中既有新片的独特创造,也有老片的全面升级。

  不仅如此,作为全片贯穿人物,徐克特意指定韩庚饰演的新角色,从美国硅谷来到中国东北寻根,全身散发出当代偶像魅力,不仅负责询唤银幕之外的大量“粉丝” ,而且显示出徐克不愿放弃的、以历史训喻现实的教化意图;同样,苏翊鸣饰演的小栓子,也是新片成功新增的人物形象,在徐克看来,从失家悲情走向少年英雄的小栓子,不仅会让年轻观众产生亲切而又直接的代入感,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传达出影片的新意旨。当然,余男饰演的青莲也是新加的角色,跟梁家辉饰演的座山雕一起,虽然具有令人过目不忘的造型效果和表演水平,但导演的努力似乎并未达到预设的目的。

  无论如何, 《智取威虎山3D》也成功地打上了导演徐克的印记,不仅具有“专业”素质,而且具备较大的票房号召力。在当代中国导演群落中,似乎只有徐克一人,一直在以“专业”的电影工业标准,经营着这种个性鲜明的作者电影。

  实际上,为了在“专业”的意义上运作《智取威虎山3D》 ,年逾六旬的徐克仍然选择去到中国东北的林海雪原,在自然条件非常艰困的拍摄现场亲力亲为,还保有着在非常恶劣的交通状况下执意上山亲勘雪景的劲头。这种为了电影不顾生命危险的“英雄”举止,无疑可对影片剧组形成不可多得的激励效应。这一行为,与其说是对战争年代英雄先辈理想信仰的尊崇,不如说源自徐克自己对影人职业的理解和对电影专业的期许;所谓“敬业” ,即是对影人职业的热爱,也是对电影专业的敬重。实际上,这部酝酿了很长时间,准备了5年之久的影片,从2011年拍摄《龙门飞甲3D》时就开始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专业团队。 《智取威虎山3D》跟《龙门飞甲3D》在主要出品人、制作人、摄影、配乐、动作指导等方面都是大约相同的班底,特别是其3D团队D+公司,以开启和提升华语电影3D技术为职志,经过反复摸索和努力探求,不断积累着相关领域极为难得的经验和教训,至《智取威虎山3D》已达令人满意的较高水平。以徐克为中心,一批“专业”的人,做着“专业”的事,正在有力地引领并逐渐地改变着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平、类型景观、产业格局和工业进程。

  电影作为“专业”,是徐克及其《智取威虎山3D》给予当下中国电影最大的启示和贡献。在这样的电影观念里,任何独断专行的电影检查、冷酷强势的资本力量、恃才傲物的个人言行,以及始终高蹈的精英话语、娱乐至死的粉丝群体等等,都会日益丧失存在的土壤;也只有在电影作为“专业”的视野中,得过且过的技术、头晕目眩的3D、低俗无度的恶搞以及空虚无聊的故事情节、底线丧失的价值观念、票房口碑的巨大落差等等,才会真正在中国电影里消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