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再看这幅合影时,有点想台湾的同胞了

——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侧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05日09:34 来源:中国作家网 高小立

  心  动

  一走出台北桃园机场,来自大陆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的代表就感受到了一股流暖,除了台北暖暖的冬日,前来接站的台湾财团法人沈 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满脸的微笑,就像自家的大哥来接站,代表们一下子就有了血浓于水的强烈感受。陈春霖带着整齐的基金会工作人员把每个代表的行李 箱都系上名签,放到一个专门运行李的车上。这个以往参会时不曾见过的细节,让代表们感受到了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的细心和周到。一路吃过午餐抵达台中的宾馆, 打开房门迎接代表们的是一杯浓浓的香喷喷的珍珠奶茶,让人顿感温馨。抵台后一路的温暖令代表们心存感激和感动,无论是首次登岛还是宝岛的常客,每个人都是 一脸的喜悦,由衷地感谢中国文联这个文艺大家庭把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文艺家们聚到了宝岛台湾,参加为期三天、主题为“根脉与梦想——中华文化艺术及 其当代复兴”的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

  2009年至2013年,中国文联与相关单位合作,相继在海口、台北、澳门、香港和承德举办了五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每届都得到 了热烈反响,以及文化界专业人士的充分肯定,认为论坛专业性强、层次高,为拓宽艺术视野、交流学术成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都希望论坛能长期举办下去。 鉴于此,2014年12月,论坛第二次登岛,中国文联与台湾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联合在台中市举办了第六届论坛。中国文联副主席夏潮参加开幕式并做了 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主题讲话,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副董事长严隽泰发表了富有文采的致辞。

  结合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交流和发展现状,本届论坛将关注焦点与视野围绕着全球化浪潮与当代艺术发展、新媒体与文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的当代 发展、传统人文精神与当代艺术、原生态文化保护与传承、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等议题展开。这些议题引发了与会者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很多思 考,代表们纷纷从心动到行动,很多人临行前就做了充分准备,会间从不同角度、不同艺术门类、不同人生阅历,对历史、对当下、对艺术的继道传承与审美,对文 化的认同与坚持,对艺术本体功能及社会价值都作了深入的讨论与阐述,并积极为当代中华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建言献策。来自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的钟怡在谈 到参加论坛的感受时说,这个论坛就是文化人使命担当的一个具体表现,论坛像一个课堂,能净化心灵,每年需要有一次这样净化心灵的机会,心灵的课堂需要定期 地、不停地举办下去。

  情  动

  大家的相聚、情感上的共鸣,源自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情感,才是情动的根本与基础。在交流中,与会者既感受着中华文化历史的底蕴和丰厚,也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危机和紧迫感。很多代表在演讲或发言中,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的爱流自心底、溢于言表。

  来自大陆的剧作家罗怀臻作为论坛第一单元——大会演讲的第一位演讲人,他不讲大道理,而是通过已离开河南家乡的父亲一直拨弄手中的半导体想调试 到河南的豫剧、母亲对淮剧艺术家马秀英的崇拜至极,以及自己因为去看表姐演出,闻到后台的油彩味道、听到戏曲的声音而被戏曲唤醒,女儿是在他戏曲作品的记 忆中长大并也从事了戏曲事业的几个家庭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中华传统戏曲的爱和忧。罗怀臻在他“种植中华传统戏曲的当代记忆”的演讲中,动情地说到,戏的背 后是家乡,是最纯正的方言,每一代戏曲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情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记录着中国大家庭形成的谱系和各地域的语言。越是现代化、城 市化,越要强调对地方民族文化的尊重。他担忧地说,现在上海的孩子普通话比上海话说得好,英文比中文说得好,方言的消失将会隔断中华文化的传统,为此现在 上海已为孩子们在学校开设了方言课,我们就是要像种树一样地种植传统文化。戏曲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有传承,传承使传统戏曲成为地域文明的延伸,成为民 众情感的慰藉,成为社会进程的缩影。罗怀臻的演讲既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他人。

  台北市报业商会同业公会理事长林圣芬作为第二位演讲人做了题为“寻找中华文化、文创产业与传媒产业的三赢模式”的演讲。他把传媒产业比作中国古 老传说中的牛郎,把广义的文化创意产业比作织女,二者之间,虽然情缘早具,可现实中却是若即若离,甚至比不上牛郎织女至少每年总可以在七夕时在鹊桥相会一 次的情况。他认为两岸文创产业与媒体产业,除了根源相同,也同样拥有中华文化这个源头活水,这既是文创产业创意来源的灵山宝库,也是传媒产业依附、报道的 重要凭借,中华文化就是连接媒体产业与文创产业的桥梁纽带。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不仅是报道者,也是整合者,又是主导者。来自香港的设计家靳埭强用绘画语言 通过视频展现,讲述了香港的市井生活、自然风貌以及香港人的梦想。与会者看出了他作品中浓浓的爱港情感。来自澳门的教授戴定澄做了题为“澳门天主教礼乐文 化及音乐生活”的演讲。来自大陆的画家梅墨生以“立足传统立场、弘扬人文理念、再造中华辉煌”为题,从中国文化的诞生谈到鸦片战争以来的文化走向与命运, 其演讲充满了反省和批判的思考。第一单元最后一位演讲人是来自台湾的王信文,他从地域文化出发分析了台湾文创园区之认知缺口与营销策略发展。六位演讲人的 话题可谓广泛、丰富、多样,这也正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互  动

  寻根与梦想,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乃至全球华人共同行动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大潮中弘扬、传承、创造、发 展。真正做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华民俗“和文化”这种千年以来生活方式与生存智慧传承下去,光大开来。真正做到坚守与自信、鉴别与扬弃、补充与 拓展、交流与互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代表们达成了上述共识。讨论中间,与会者之间的“互动”成为关键词,有交流、有碰 撞、有建议、有共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文艺家们,更有责任、更系担当的是在当下为推进中华文化认同,中华艺术审美的提升,以文化消费的合理推动,作出 新的贡献,完成新的使命。会议最务实的表现应该是代表们责任与智慧的结晶——建设性的意见不可少。比如美术创作与理论组的建议是:中国书画、摄影艺术创作 与推广,在今天大数据时代如何适应形势,焕发生命力,这是一个新命题;对今天中国书画文化的传承,重要的是在于艺术教育,希望有关方面作出相应的举措;要 重视对敦煌壁画的保护与展示关系的有机处理;对古代壁画、中国画修旧如旧的修复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整合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的文化力量,让民间力量推 动政府力量,在中华文化复兴的今天赢得更大的收效。

  文化,来自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优质经验累积,来自人们与其内心、自然及社会长期对话的和谐感应。其中,环境、特别是所居住的城市——是文化孕 育的重要场域,更是文化多样性生成的关键因素。因此,圆桌对话——文化与城市也是本届论坛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自内地、台湾、香港、澳门的四位学者专家从各 自的文化视角,畅谈“人造城市、城市造人”的体悟与心得。

  与会者认为,文化是城市的润滑剂,文化是城市的防腐剂,文化是城市的添加剂。这个排比句说起来很有道理,也有力量,若真能实现或者检验,绝不是 看城市的表面,文化标签了城市的表现力和穿透力,文化的遗留和沉淀才是这个城市独特的人文气息和环境,城市只是个载体,最终得看这个城市的灵魂。

  推  动

  “根脉与梦想——中华文化艺术及其当代复兴”,本届论坛的主题较大,好处是议题广泛,思路开阔,话题丰富,视角多元,就像主办方中国文联理论研 究室主任庞井君在闭幕式上总结的那样:论坛更像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多个艺术门类,其学科背景、专业所长、艺术造诣虽然不同,但会议紧紧围绕共同关注的核 心主题完成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论坛更像一幅画,一幅中国的写意画,因题目较大,涉及问题多,虽不能面面俱到,但达到了写意传神,小中见大,既有大写意,又 有细腻的工笔画。论坛更像一个虫洞,通过虫洞跨越时空、跨越地域、跨越文化,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的穿越。

  在总结发言中,庞井君用了三个关键词既概括了本届论坛的核心内容,也提出了思考。一是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承必须根植于时代,必须回答当代中国文 化如何面对全球化,当代中国文化如何面对市场,当代中国文化如何面对全媒体视听文化时代,当代中国文化如何面对社会转型。二是转化,包括时间的转化,空间 的转化和技术的转化。三是价值,提炼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并使其发扬光大。

  每届论坛的成果都需要推动,对于有责任和担当的文艺家们,见与不见,都会在一起。

  聚是一轮月,散是满天星。在分别的时候,大家依依不舍地道着再见,在桃园机场的安检口,不忘和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合了个影。再看这幅合影时,有点想台湾的同胞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