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海派商人”遗韵安在——评原创话剧《大商海》首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30日09:51 来源:文汇报 刘巽达

  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上海有着众所周知的举足轻重地位。作为中国现代工商业的发祥地,其商业精神究竟有哪些含义?海派商人又是怎样一群人?如果上海的舞台不能提供答案,轻则近视,重则失职。于是,当原创话剧《大商海》登临舞台时,便有了“填补空白”的意思。

  话剧以申霁航、吴慕用、席耀宗三位海派商人为主线,将他们“从勇闯大码头,到立足大上海”的拼搏故事渐次展开。有真实历史素材打底,所以剧中表现的“海关周旋”、“明星代言”、“剔除蛀虫”、“抵制日货”等情节,均显得真实可信。尤可称道的是,该剧不受限于“商海”,更属意于“商道”:着重呈现打造品牌过程中海派商人的精神风貌:诚信、智慧、创新、勇气和毅力。这些具有普适价值的现代商业社会必备的商人品格,显然具有穿透历史的意义,让人禁不住反躬自问:今天的“上海之商海”,衣钵何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海派商人风范,遗韵安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于上海而言,这无疑是个“重大题材”。何出此言?盖因徽商、晋商皆有成功的艺术塑造,而“海商”(海派商人)的艺术形象却暂付阙如。窃以为,论“综合含金量”,这个“将西方商业规则和中国商业传统融合”的样板,理应更具意义。其“以诚信创新为本,尊重契约精神”的商业品格,无论在彼时还是此时,均是民族精神的优质部分。所以“海派”岂止于上海?“大商海”岂止于大上海?一出话剧,让人通过豁达笔挺的商界精英,看到更深更广的所在,也算是功德部分圆满了。

  该剧的艺术特色也较明显。评弹穿线,交代剧情兼营造氛围,颇为恰切。剧中人物适当使用方言,对塑造人物颇有助益,恰到好处。尤其是“虚拟打麻将”桥段的情节张力,以及“阿根馄饨摊”边的幽默表演,可谓全剧的亮点,可圈可点。舞美音乐灯光等,为营造“大上海、大品牌”的氛围,居功至伟。因此总体而言,在“用力老上海”上,这部作品很可能有“里程碑”意义。

  不过瑕疵还是有的。作为一部“剧”,其“剧情”尚不够生动浓烈。由于缺乏“吊住观众”的主线悬念,后半部分,观众容易走神,不再为人物命运揪心。还有“过场戏”嫌多,既然已有评弹穿线,就不必过多安排“说明历史”的过场戏,让人想起被人诟病的“印象系列”。“印象派”是另一套路子,偶用其手法,乃不得已为之。严格意义上的话剧,其剧情必须扎实,始终扣住观众心弦,在紧要处,还要“抓住感情的弦拼命弹”(沈浮导演语)。现在的演绎,似乎有点受限于“历史真实”,把手脚捆住了。不知编导同意此判断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