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客观、公允、理性的追问——《1937南京记忆》研讨会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30日09: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刘 茜
    《1937南京记忆》宣传海报 《1937南京记忆》宣传海报

  日前,由中央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5集二战题材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在央视播出。该片正视历史、视角新颖,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12月20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等主办的“CCTV传播论坛: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用国际视角讲中国故事”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者认为,该片在影像记录与历史还原、国际化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

  “今天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追问日本侵华战争的反人类暴行,我们怎么留存这段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 历时两年策划、拍摄的《1937南京记忆》共分5集,每集52分钟。该片以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为载体,从国际视角客观、理性地审视历史事实。该片摄制组用近半年的时间在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波兰等国前期采访拍摄,采访到120多位境外专家、学者、亲历者和幸存者后人,搜集各类相关视频资料达3000多分钟,图片资料2000多张,在美国哈佛大学等学府,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境外图书馆、档案馆等,搜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资料,包括最新发现的从未对外公布的珍贵史料,如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发现的当年在南京安全区营救难民的基督教青年会秘书长费奇先生的54箱重要资料,其中就有大量南京大屠杀史料;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中保存的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当年在南京采访幸存者的5盒录像带,也首次披露。

  该片体现了史实的真实、丰富、全面,获得了与会者认同。央视副总编辑李挺表示,《1937南京记忆》播出,形成一个舆论焦点,影响之大远超预期,主要原因在于体现了媒体还原历史真相的责任和担当,有效批驳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掩盖历史真相的卑劣行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中宣部理论局巡视员邓晨明认为,该片具备客观描述历史、深刻反思历史、创作视角独到等优秀纪录片要素,使人产生强烈的爱国之心、振奋之心,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丹彦说,该片以不同人物视角形成了中国纪录片的新样态,使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和思考有了新的历史高度,有强烈的文化说服力和历史反思感。文艺评论家李准评价该片以当事人的坦白、独家档案等实物、事实来讲故事,很好地展现了国际视角,体现了思想的针对性和批判性,给人以启示。

  《1937南京记忆》总导演闫东着重介绍了创作中的国际视角选择:片中主人公与南京大屠杀事件紧密相连,他们国籍不同、身份各异,却各自寻找历史的真实。该片以适应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和视角进行创作,以期唤醒国际社会对这段历史的共同记忆和反思。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节目及制作高级经理王雁对此赞许地说:主要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追问者,他们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时候,都秉持了客观的、公允的、理性的追问态度,这是《1937南京记忆》给大家的亮点,片子没有把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简单地当成中国的事,而是一个人类的事,是人类共有的灾难。

  《1937南京记忆》的审美风格、艺术呈现方式很有特点,体现了一种质朴、理性的艺术风格,与会者称赞:“ 《1937南京记忆》从画面到解说词都不夸张,本来这样的题材很容易做得非常煽情、慷慨激昂、声泪俱下,但是这个片子有一种内敛的力量,把情感很好地控制在一个冷静的状态里,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而是本着题材本身所蕴含的力量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引发人思考。”闫东对此回应说,历史纪录片应有以下特征:“大量当事人讲述、大量发生在今天的纪实段落、大量的历史文献与资料的呈现,大量平实感人的细节。”

  专家还特别指出,该片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发生在77年前的那场反人类的暴行,用详实的史料向世人昭示了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在即将迎来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该片,目的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要维护历史的公正,捍卫人类的良知。1937年南京的记忆应该成为民族的记忆、国家的记忆、人类走向和平的共同记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