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人类走向和平的共同记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29日08:07 来源:中国作家网 任晶晶

  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影片用详实的史料向世人昭示了南京大屠杀的铁证如山,用国际视角和理性记录构建了具有传播力的国际话语体系,据统计,该片播出3天后央视网专题累计独立用户就达到了827.1万人,“边看边聊”用户日均访问量27万。近日,中国电视艺委会、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在京举办了“CCTV传播论坛: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用国际视角讲中国故事”的研讨会,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影片的国际化表达与艺术创想、影像记录与历史还原以及播出意义与社会价值等方面展开讨论。

  与会专家对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正视历史、视角新颖、影像精致的二战题材优秀纪录片,站在理性的角度,以国际视野,对人类战争与和平进行了深刻反思。今年的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的时间点推出该片有着重大的社会和历史意义,影片播出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要维护历史的公正,捍卫人类的良知。 1937年南京的记忆应该成为民族的记忆、国家的记忆、人类走向和平的共同记忆。

  影片总导演、制片人闫东表示,用国际化的视角来完成对中国故事的表达,是希望让世界观众看懂并记住这段历史。对此,与会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认为,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创作了很多抗战题材的影片,但很少有能引起国外观众共鸣的作品,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产生像《苏菲的选择》《安妮日记》《辛德勒名单》这样有说服力的影片。这与我们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方法不无关系。南京大屠杀本就是国际事件,应该用国际视角来表达,过去的一些文艺作品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步伐迈得不是太大,而《1937南京记忆》在纪录片创作上可谓迈出了一大步。尤为可贵的是,在艺术表达上,该片没有采用直面大屠杀场面的方法,而是通过具有国际说服力的专家学者们的叙述来完成影片所需要表达的论述,这个角度可谓独特,也非常成功。专家认为,这种用故事化的手法,将真实人物的历史考据与情感历程相结合,用不同国籍的人物视角交织为有强烈的文化说服力和历史反思感的中国故事的国际解读,形成了中国纪录片一种新的样态。

  导演闫东介绍,该片历时两年策划、拍摄,因为深感对历史认识的不足,主创人员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的访谈、研讨工作。之后用半年时间在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波兰等国进行采访拍摄,共采访了120多位境外专家、学者、亲历者和幸存者后人。共拍摄17000多分钟的素材,搜集3000多分钟的视频资料和2000多幅照片。其中许多影像资料和图片、文字资料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有专家认为,对新的历史史料的发掘是历史纪录片最重要的职能之一。该片没有简单的还原历史,而是深入梳理和挖掘了事实的各个层面,对被害者、加害者、第三方都有真实的记录,且从中发掘出一批新的历史资料,这增加了该片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同时也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传播上,《1937南京记忆》采用了中文与多种外语同步播出、央视与地方卫视联动播出、主流媒体与新媒体联合播出的方式,使影片较好地延展了国家公祭日文化意义的传播。有专家认为,国际化的传播策略,使影片的叙事视野更高远、开阔,也更真切。中国故事、中国表达应该置换成国际表达,这样才能让大家了解。而国际表达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影像。在现在的文化传播当中,文字的教学成本和传播的时间是非常遥远的,所以在进行深度文化交流的时候,影像的作用非常大。文化传播策略应该充分地利用影像语言来表达。(任晶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