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作品评论 >> 正文

断了再续的作家梦(王成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29日08:06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成法

  冯俊科学的是哲学专业,又是政府公务人员,他的精神境界不同,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也各不相同。他喜欢从哲学思维的高度,辩证地反思中国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并把这种思维方式贯穿在文学创作之中。

  中篇小说《湨梁村手记》先写人民公社、大跃进那个疯狂的年代,“浮夸浮躁风和接踵而来的大旱带来了灾难的后果,农民因缺粮只能吃树叶、树皮、谷糠、稻壳、棉籽壳充饥,一些农民因大量吃槐叶、椿叶、蓖麻子、苍耳子中毒身亡……”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了当年被浮夸风迫害致死的司马柳树妈,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司马柳树竟然忘记了他母亲的悲剧,在电视剧制作、运作上造假,也搞起了浮夸风,比大跃进时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司马柳树的结局将会如何?作者没有讲,但在小说最后一句写出了经典的一笔:“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中篇小说《何处安放》写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卖地建厂、生态失衡、农民对失去土地的无奈与抗争的悲情故事。作者用对比手法描写湨梁村的变迁,从一马平川、千把口人、四五千亩地到满是大卡车、摩托车、拖拉机……这里没了树木、没了麦田、没了任何绿色,太阳射在水泥路上和高楼上,一切都裸露着,生出滚滚热浪。刚回家的司马征不时看到一些用红砖、石棉瓦以及土墙围着的大院,门口牌子上写着某某塑料厂、制药厂、化工厂、造纸厂、食品加工厂。一望无际的田野没了,潺潺流水没了,记忆中的绿色村庄全都没了。媒体说,湨梁村的农民彻底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他们终于离开了土地,无限喜悦地过上了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但湨梁村的这种变化真的是这样美好吗?

  司马征回乡后盖了一栋小洋楼,结果娘死在里面,爹也不住,说:“恁爹妈是土命,住不惯楼房。整个湨梁村人都是土命,也都住不了楼房。”多年前,老湨梁村人都住平房,全村1000多口人,一年最多死6个人。有了新湨梁村,死人却一年比一年多。司马征对爹说:“这都是现代化病。吃的化肥农药超标,住的建材涂料不环保,村里水土空气污染严重,得病的人就多”。小说结尾,司马征要远走他乡,作者特意安排了一场大雪,让人分不清哪是老湨梁村哪是新湨梁村。湨梁村“滚滚热浪”造成的悲剧,在“纷纷扬扬大雪”中令人冷静反思。

  中篇小说《鸦雀无声》通过湨梁村的变迁,揭示了当前中国发展乃至世界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三个中篇小说以及《黄河滩》《水愁》《乡愁》《树愁》《梨花村》《老槐树》等作品,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家乡面貌变化的巨大。同时,作者又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反思。通过湨梁村的变迁,透视了全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盲目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冯俊科认为,工业化建设带来的生态的破坏,会给人类带来灾难。都市文明的最大悲哀,就是它破坏了人们田园安然的生活。他认为:“我们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建设中,要用辩证思维来思考发展,有森林才有可能不会变成沙漠,不会变成干旱的草原。发展要保护自然,不能盲目发展。”《何处安放》《鸦雀无声》等一系列作品,就是反映我国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盲目发展,造成土地、空气污染和生态失衡的问题。作者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唤醒人们,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发展。

  冯俊科曾在创作谈中说过:“遗憾的是哲学家从人类无数灾难性的后果中总结出来的论断,被有些人遗忘了。因为这种遗忘,人类将会再次付出灾难性的代价。”我被冯俊科文学创作的哲学思考所感动,他的小说和一些散文,通篇贯穿着辩证思维、人本思维、实践思维以及美与丑、善与恶的因果回向。他的文学价值取向,彰显了他对人的价值的终极思考和对现代文明的不懈追求。

  40年前,冯俊科做的是文学梦,后来他开始研习哲学。现在梦又续了,现在的梦是哲学与文学的结合,把深邃的理性思维和生动的感性思维结合起来,这梦续得深刻、丰富、精彩、感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