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一步之遥》:姜文这“孩子”啊……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25日10:01 来源:北京日报 任凡
    《一步之遥》剧照 《一步之遥》剧照

  姜文电影的每次出现一准儿会带来话题。《一步之遥》上映以后,铺天盖地的影评、解读、精神分析像雪片儿一样砸在媒体上,有的甚至谈到了《资本论》和《人权法案》,我觉得这事多少有点不靠谱。当然,这是影评人的自由,不管是真心看出了门道,还是预埋了结论再往影片情节上挂(听过相声《扒马褂》的都明白),都可以理解——要是我愿意,我也能把《小时代》和相对论扯上关系。比起拍出一部真正的好电影,这些都没什么难的。

  好电影与好看的电影表面上一步之遥,其实相隔万里。它们像两个独立的圆,交集处自然是传世杰作,没有交集的地方也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及合理性。《一步之遥》挺好看——花域选举的盛大场面,完颜英之死的悬念,武大帅和武六合唱的全本《饮酒歌》以及对各国语言卖弄式的呈现,这些对观者的眼睛和耳朵不失为一次充满挑逗的按摩。但是很遗憾,把它们拼凑起来的《一步之遥》依然不能算一部好电影。

  我从来不否认姜文是一个有情怀的电影人,《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永远都是华语电影界不可磨灭的丰碑式作品。但就像姜文借马走日之口说出的“我还是个孩子”一样,姜文后来的作品表面刚猛、貌似深邃,内里却孩子气十足,终于不可避免地沦为一次次满溢着自恋的卖弄,包括口碑爆表的《让子弹飞》。

  从《让子弹飞》开始,姜文电影的台词树立了一种咄咄逼人的风格,每个人物都急赤白脸地话赶话,而且越说越快,企图通过语速和音量的提升为影片营造一种直通高潮的氛围。喜欢的人说这片子看着带劲,全片无尿点啊!但是我不能同意这种观点。全片都是高潮就等于没有高潮,而且最重要的是高潮根本不是靠喊出来的嘛,否则要男科医院还有什么用?好电影的高潮段落可以是一声不响的——比如《美丽人生》里罗伯特·贝尼尼被德军带走时,回头对儿子做的一个鬼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一步之遥》没能带给我类似的震撼。马走日用血性和玩世不恭编织起来的孤独感一路对抗着整个世界的误解,这一点观众能看到,却无法被打动。

  当然,姜文从来也没想打动谁,性、自恋情结和对大众的鄙夷,是他的电影里三个恒久不变的关键词,本片也不例外。性是人类最贴近本我的自由表达,姜文想借片中几乎无处不在的关于性的明喻和暗喻,抒发一种对抗的情怀。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是乔治·奥威尔,姜文的态度是高高在上的,这时他想要对抗的恰恰又成了他自己,导致影片价值出现悬空甚至扭曲,就像片尾马走日站在风车塔上对众人的宣讲——这种自傲的、睥睨的姿态看多了让人十分反感,但这又正是他极度自恋的必然。

  选择爱情作为故事载体是姜文的又一个失误。如果说姜文非要在电影里实现男性的自我展示,那么它真的不该通过描绘爱情来完成,而该是恰恰相反。《让子弹飞》里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女性角色却博得女性观众的一致叫好,原因正在于此。不懂爱情的姜文却一口气讲了两个欠缺动机的爱情故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文不对题、一塌糊涂的。

  姜文对于普罗大众看客心理的一再揭穿和揶揄一直延续到了本片。从《鬼子来了》里的挂甲台村民,到《让子弹飞》里的鹅城百姓,再到北洋乱世的上海滩里的芸芸众人,姜文都怀揣着一种仿佛与生俱来的优越感,睥睨他们、指点他们,但这种目光里,却没有丝毫的爱与悲悯。姜文大概想要做当代的鲁迅,却一不小心变成了罗伯斯庇尔。

  我已经不期待姜文“北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了,因为几乎可以断定那依然是了无新意的自我重复。面对媒体和观众的骄纵,姜文先生的自我膨胀已经冲破了天花板,从而丢失了探寻价值的耐心。

  毕竟拍一部好电影太难了,那么就请尽量拍得好看些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