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电视剧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25日09:42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成

  第三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在海口举行,青年学者们认为

  电视剧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所、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日前在海南海口举行。来自全国的50余位新锐批评家、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以“全球文化视野中的电视剧”为主题,就当下电视剧创作热点话题、研究方法的创新可能性、不同类型电视剧的创作倾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公共文本,主流人群通过阅读、欣赏这些公共文本,分享经验,交流情感,达成共识。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那个时代主流人群的公共文本。在公共文本当中,最集中地汇集了时代的代表人物、集体心理、价值诉求及公众的期盼和意志。当前的公共文本样式中,电视剧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选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过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社会从宏大的政治生活退缩到繁琐的日常生活,饮食男女、婚丧嫁娶,人们辗转奔波于婚恋、亲情、生计、消费、职场、商场、官场的繁琐细节当中。因此电视剧的题材、类型、情节相对简单,贴近日常生活,并且往往采取以家庭为环境的观剧方式,应当说电视剧的这种形式特征,对应着上述转型后的中国社会的内容,也反映了高度世俗化的琐碎的日常生活。在同一时期,也正是全球电视剧生产迅猛发展的阶段,美剧、英剧、日剧、韩剧,在许多国家,电视剧都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共文本。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电视剧的观看不再局限在固定场所,电视剧成为当下全球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产电视剧作为新兴的艺术门类,仍在蹒跚学步的阶段,其对文学的依赖程度较高,总以较高的艺术水准标榜自己。如今,电视剧的文化属性则要远远大于其艺术属性和生活属性。著名作家蒋子丹说:“电视剧《围城》播出时,不要说我们这些普通观众,连原作者钱钟书先生和他爱人杨绛先生那么挑剔的观众都表示满意,那就非常不容易了。现在的都市剧则好像要为观众构建一个生活样本,这一点对接触生活较少的少年观众来说,有些不接地气。我有一个朋友,他家的条件是非常好的,住着三室一厅的大房子。但他家的小孩,看到都市剧中的生活场景,不是星级酒店就是城市公寓,他认为这才是印象中的成功人士,反而轻视了自己的家庭,觉得自己的爸爸混得非常惨。后来我问他,怎样才叫成功呢?他回答道,起码家里要有楼梯吧。我觉得这就是电视同化观众、教化观众的一个不太好的例子。个人认为,电视剧应该接地气才是。 ”

  著名作家韩少功认为,电视剧不接地气,文学也有一些连带责任。他认为,现在一些作家“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知识体系封闭,写作越来越自恋,与大众渐行渐远。而电视剧则天然地要面对大众,当代的写作如果不能为电视剧提供强有力的文学支撑、思想支撑,那电视剧更会习惯性地滑向商业。

  从全球的语境来看,电视剧正朝成为新的艺术形式迈进,电视剧的时长、视野、观看方式、制作方式和题材已经越来越能够代替电影成为兼具艺术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的大众艺术。因此,一味地通过泛娱乐、所谓的包容性和修辞转换等方式消解电视剧的思想性和严肃性的做法并不可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说,电视剧应必然和真切地面对着二十世纪留给我们的丰富而巨大的遗产和债务。对于时下流行的翻拍现象,戴锦华则表示,翻拍是应该的,尤其是中国古典名著的翻拍必然是格局宏大的挥金如土的大制作,但是挥金如土并不是把金子随手扔在土里。她说:“四大名著在不同的时代肯定要有不同的版本,我们不能期待每一次翻拍都是精品,可是我们还是可以期待新的版本,因为我们很难说哪部电视剧的改编就成了经典了。这一点英国做得比较好,因为翻拍自己的名著对英国来说,就是不停地生产自己国家的文化名片,而且不断地有意识地重申这种文化传统,我想,我们也能用自己的经典和传统不断更新我们国家形象名片。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