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新闻 >> 正文
在国际象棋的64方格中,第一格放一粒大米,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以此类推,到了棋盘的下半场之后,这些大米堆起来将会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彻底颠覆我们的想象。专家认为,从1958年开始,到2006年,我们进入了科技这个棋盘的下半场,一切的发展,将令人瞠目结舌
人民网发表魏武挥的文章说,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中的交流其实极其频繁。百度搞了一个bigtalk,每个月都会请到一个美国科技圈的著名人士来到中国与圈内人士做一次交流。湛卢文化,一个专门做翻译书籍的出版策划机构,搞了一个“与最伟大的头脑对话”,每年一次召集国内企业领袖去和美国前沿研究者进行深入交流。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的主办方长城会这样的投资机构,也会组织这样的活动。腾讯也搞了类似的活动。虽然中国互联网经济对比美国而言,商业力量并不落后多少,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美国人在科技前沿领域,的确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技术和思想。美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业界,在科技一脉上的想象力,确实让国人惊叹。
我们进入了棋盘下半场
库茨魏尔在《智能机器的时代》里,讲了一个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得到了国王的一个奖励允诺:在64方格中,第一格放一粒大米,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以此类推,每一格的大米数是前一格的两倍。在棋盘的上半场,大米堆并不是很离谱,在经过32次平方后,国王需要给发明家40亿粒大米,大抵上就是一大片耕地的水平。但到了棋盘的下半场之后,这些大米堆起来将会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下半场带来的加速增长,将远远超过线性增长,彻底颠覆我们的想象。
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来到了科技棋局的下半场?《与机器赛跑》的作者布林约尔松和麦卡菲在他们的书中,给出了肯定的答案。1958年,美国经济分析局将“信息技术”列入了商业投资类别,作者认为这可以算成起始年。根据摩尔定律,每18个月,集成晶管数量翻倍。国际象棋到达第32个格子标志着上半场结束进入下半场。而晶体管数量翻32倍,也就是过去了48年:2006年。嗯,2006年,被本书作者们认为,我们进入了棋盘下半场,一切的发展,将令人瞠目结舌。
已经出现了一些例子,比如在2004年,一本名为《劳动新分工》的书还认为汽车是无法自动化的,但2010年,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出现。2011年,沃森计算机在《危险边缘》智力问答节目中,战胜了两位最出色的人类参赛者。人类对手在比赛最后一道题的书面回答后补充了一句话:我,欢迎我们的新霸主,电脑。
这也就是工业时代发展速度的案例在今天信息时代并不是很适用的根本原因。工业时代还是在棋盘上半场,指数增长和线性增长差别并不是太大。一旦跨入下半场,发展速度会超出我们一般人的想象力。
为未来而来
2013年,深圳,we大会。它的口号是:为未来而来。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很务虚的大会,它不太会去探讨一个互联网产品该怎么做,一个互联网商业模式是怎么架构的。它更多的,是着眼于未来,而不是当下。
2014年,北京,we大会。依然为未来而来,大致上被分成五个模块:太空旅游、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和生物感知技术、智能交互和基因技术。在这些演讲模块中,有两场是来自中国机构的讲者。
第一位是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苏运生,他发明了一种“易茧”的智能房屋,据称是利用3d打印技术,40分钟左右即可从无到有自动完成房屋建造,屋内预装有水床、影音及照明系统。听上去,这个技术在很多领域是很有些用处的。个人娱乐休闲可以用于户外自驾游,而大面积受灾地区也可以用这种技术来做简易房安排受灾人群。
如果说苏运生带来的这个首发项目还比较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话,那么来自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所主持的基因项目就很有些让人“不明觉厉”:基因测序。大体上,就是“从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来预测罹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一个应用实例是,胎儿的健康诊断——据称只需要孕妇5毫升血,就可以算出胎儿出现唐氏综合征的危险性——以便于“优生优育”。这项技术目前争议性很大,这里面存在着打着基因测序牌子进行江湖术士般商业运作的风险,也存在着一些伦理争议。在中国,基因测序的商业应用于今年2月被叫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项技术的更深入的研究。
王阳博士服务于ibm这样的国际巨头,他带来的是“人工智能waston”。人工智能并不是什么太新鲜的事物,但长久以来,人工智能一直在完成的事是“有效匹配”,也就是机器从其数据库中找寻匹配人类指令的信息——搜索引擎事实上就是这种类型的人工智能,它其实并不“理解”人类的指令。但王阳带来的人工智能则宣称“可以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还可以通过资料产生假设,并具备不断自学习的能力”——这已经踏入了人类智能的领域:理解。
科学的想象力已经超越了科幻
科幻的想象力极其丰富,但科幻依然是科幻,它有科学的影子,但它本身不等于科学。在一般人看来,会觉得科学的发展,是赶不上科幻的发展的。但在今天,我经常会有对现实存在的科学技术产生一种“想像不能”的惊叹:居然可以是这样的!
“我们的未来不是再经历进化,而是要经历爆炸。”瑞。库茨维尔这样说道。2005年,这位美国哲学家mit博士发表了《接近奇点》一书,引起了巨大的关注:根据数学模型,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内,技术发展将接近于无限大。
技术奇点,已经被用来当成一个招牌:奇点大学。2014we大会上的一位讲者robert(bob)richards,就是奇点大学的联合创始人。他打算在2015年让其研发的太空车mx-1开启太空之旅,而他创立的moonexpress也由此成为第一个登陆月球的私企。
技术奇点学说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或许我们今天很难理解的未来。有一种说法认为,2080年人类将完成“意识上传”技术,这给所谓的“长生不老”带来了一种可能性。事实上,过去无法脱离介质而存在的内容(比如书籍),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得以脱离,从而的确做到了内容某种意义的长生不老。
人类的意识(内容)可能吗?也许吧。
科学的想象力,在今天,真的已经超越了科幻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