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小说评论》创刊30周年 中正 包容风格独树一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7日14: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舒晋瑜

  “三十年了,在中国文学的格局里,《小说评论》已经是设立在陕西的一个天文观察所、一个地震的勘测站,一个守边关的哨所和一个传递信息的烽火台。”12月10日,在“反思批评现状 重建批评伦理”暨《小说评论》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如此形象地比喻《小说评论》的地位和重要性。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也表示,《小说评论》 30年来形成了中正、包容的办刊风格,在中国的批评刊物中独树一帜,并在文学界、批评界、学术界都有很好的声望。他认为,这本杂志不仅是陕西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国批评界至关重要的阵地。

  贾平凹说,《小说评论》在新时期文学开始后应运而生,那时是文学的春天,特有的命运使它的品格如同一只蝴蝶,一生下来就追寻前世的灵魂,开始恋花。它又像是一棵树,长在了陕西,那时陕西的文学创作刚刚兴起,一群作家如羽毛未丰的鸟,唧唧喳喳,欢蹦乱跳,就要到树上来。陕西的作家都受惠于树的包容,评论家就是品酒师,品酒师的水平决定着酒的品质和档次,这就逐渐形成了陕西文学的团队和这个团队的声音和色彩,这棵树越长越大,当北京上海广东一有温暖,它就有了绿意发生,它绽放的一枚蕾苞,就又给北京、上海、广东报告着花的消息。它在全国的风里枝叶招摇,枝叶招摇又助长着风的劲头。

  “《小说评论》30年伴随着胡采、王愚、李星、邢小利等几代人的心血,若形象地评价它的历史,无大的波澜,平实二字足以概括,他烙印着母体的血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如果我们细究可以找出陕西文学批评的文化性格。”《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说。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导吴俊认同这一看法。他说:“《小说评论》的办刊风格是脚踏实地,很少赶潮流,但是又不平庸,不随大流,同时又有一种引领的抱复和期待。”在吴俊的印象中,历任主编如王愚、李星等,有时候谈到中国文学时,他们的笑声爽朗,有一种褒贬论坛、舍我其谁的自信。“这与刊物平实的风格好像不太一致,但又相得益彰地融合在一起,平实的姿态与平实的抱复,我觉得这是《小说评论》三十周年能屹立不倒,并且能走在前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次活动主题是“反思批评现状、重建批评伦理”,李国平说,某种意义上,讨论批评现状和讨论批评期刊建设是合一的,因为反思和重建必须通过载体来折射和反映,践行批评伦理和批评精神,是批评期刊的责任,当代批评期刊的功能有多个层面,比如知识生产和传播,比如学术积累和建设,重要的是它必须敏感,保持对文学的观察与追踪,必须有当代的文学感,进入当代的进程,还要传导当代文学思想的思考。李国平说,《小说评论》这些年未必有这样鲜明的体现,但渐渐明晰起来了这样的追寻,在现场感和历史感,在自觉里参与当代文学的进程和学术品位之间寻找一条道路,寻求学品格和现实品格的肯定。

  据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蒋惠莉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加强文学评论工作,认真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为文学精品的推出注入“催生剂”;同时提升文学评论的地位。在柳青文学奖、陕西作协年度文学奖等奖项评选中,增加文学评论奖项的比重,规范各类文学作品研讨会的举办,提高门槛,提高质量,巩固和加强《小说评论》文学批评阵地建设。

  李敬泽提出,我们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关于文学批评的讲话内容。“就批评来讲,他谈到了我们需要重振文学批评的战斗性,同时我觉得他也谈到批评的功能:激浊扬清。批评的根本使命,是把我们这个时代的好作品有力地予以肯定。在整个文学生态中,文学批评和批评家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处于弱势,批评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我们文学生态的基本气候。所以如何维护比较健康的批评生态和文学生态,既要维护批评的伦理问题,更要说真话、讲道理,要有力地捍卫批评的尊严,自觉地捍卫文学的独立价值,这是批评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上,才有文学批评的繁荣和发展,才能有整个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网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精彩博文

网络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