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中国电子音乐二十年

——访中国电子音乐学会会长张小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2月17日10:19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解瑂
张小夫近影张小夫近影

  中国的声音是最丰富的,五十多个民族及各地区的民歌、民族音乐、戏曲、民间民族舞蹈音乐、说唱等等,丰富之极。而且现在我们与国际电子音乐界同行无论同台还是单独演出,都明显表现出中国创作的风格特点,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音色、中国意识、中国审美,努力在开辟自己的一条路。

  第15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日前在中央音乐学院落下帷幕。此次主题为“声音·中国”的电子音乐节,十三台音乐会、十多场大师讲座,加之电子音乐新作品比赛、电子音乐学术论文比赛以及国际电子音乐设备展台五大系列活动,引进并介绍了国外当代最前沿最先进的电子音乐创作、观念与技术;展示并传播了中国目前电子音乐从技术、理论、创作到教学的业绩与成果,成为中外老中青电子音乐学者、演奏家、作曲家及各院校师生交流相聚的一次盛会。从1994年至2014年,中国电子音乐从起步至今,经历了整整二十年。为此,笔者特意专访到中国电子音乐的创始人、中国电子音乐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小夫。

  解瑂: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从创立至今二十年,现在已经成为国内起步最早、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国际化最强的电子音乐活动。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发展,恰恰见证了中国电子音乐二十年的进步。请您先谈谈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

  张小夫: 1993年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音乐工作室。1994年首创北京电子音乐周,至2004年十年间,先后共举办四届音乐周(1994、1996、1999、2002)。2004年将音乐周正式改为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一年一届,至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5届,先后演出了电子音乐作品上千部以上。其中,首演中国新作上百部以上,外国新作十几部以上。从电子音乐周到电子音乐节,十年一迈步,发展至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已经成为一个国内外电子音乐界同行互相学习交流竞技的大聚会,一个及时了解电子音乐和计算机技术国内外发展前沿信息和水平的大平台,一个集中反映、展示国内各院校电子音乐教学成果和水平的大舞台,一个国内电子音乐向世界展示的窗口,一个了解世界电子音乐发展的风向标。

  中国的电子音乐事业,起步比国外晚四十年,音乐节初办的开始几年,几乎就是帮助观众认识电子音乐并恶补知识的过程,音乐节基本也只安排音乐会和讲座,目的首先是扫盲和普及。因此, 1994年的第一届北京电子音乐周(音乐节前身)只组织了一台音乐会、一场讲座。我和两个外国专家给大家介绍最基本的电子音乐知识,完全是做普及。1996年举办第二届音乐周,组织了两台音乐会。大师班请来意大利专家。1999年、 2002年相继举行的第三、四届音乐周,开始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关于电子音乐技术、作曲、声音等方面的专题性讲座,音乐会也由一、两台发展到五六台。2003年,我们成立了中国电子音乐学会。2004年,中央音乐学院领导决定每年拨款十万元为电子音乐节做启动经费,使这个已经颇有些知名度的电子音乐活动,开始制度化,正式列入学院议事日程,成为与北京现代音乐节、北京青年艺术节齐名的中央音乐学院三大音乐节之一。

  解瑂:从2014年第15届北京电子音乐节的活动内容和规模体量看,特点很突出,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张小夫: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每届设立主题,突出文化追求。从历史上看,法国“合成”电子音乐节是世界范围最大水平最高的电子音乐节,创建已四十年,近些年因为欧洲经济不景气,规模受到一定影响。此外,欧洲的“声音的艺术”电子音乐节、比利时的“空间”电子音乐节等,都是欧洲主要的电子音乐盛会。但欧洲电子音乐节多注重展示专业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学术、观念上的探索创新,一般每届不专设主题,活动内容多以举办音乐会和讲座为主。2004年以前,北京电子音乐节介绍欧洲的电子音乐作品比较多。2004年是中法文化年,请了四个法国电子音乐机构的专家来讲学。以后每年音乐节我们都设一个主题,每年主题根据理念、技术发展的需要,有不同追求,每年都对主题有一个阐述:比如“mix” 、融合、多元、亚洲、声音之概念、跨界、创新等等,力求每届都有特点有引导性,一直持续了十年,今年主题是“声音·中国” 。现在,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是世界范围唯一每年都设有主题的电子音乐节。

  另外,增加新作品比赛,鼓励新人创新曲。尽管全国范围内很多艺术院校都先后开设了电子音乐专业,但由于电子音乐师资很少,地方院校基本都是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程教什么水平,基本以教授实用概念上的电子音乐演奏和操作技能为主。由于信息封闭知识老化,不少教师只知道苦干,根本不了解国际电子音乐的水平和发展状况。为此,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从2004年开始设立电子音乐作曲比赛,为国内外青年电子音乐工作者创造了一个竞争和展示的机会,也为国内各院校电子音乐专业建立起交流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尤其是国际大师在比赛中结合作品进行的点评,使与会者有机会直接接受来自世界前沿的大师指导,老师、学生收获都很大。现在每年10月各地电子音乐专业师生和从业者到北京来“过节” ,已经形成一个小趋势。除创作、技术外,不能忽视学术研究,这是我一再强调的。我们做电子音乐,不仅只单一地在音响和声音上有追求,还要从理论上推动电子音乐向文化层发展,使我们电子音乐专业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因此从2006年开始,音乐节又设立了学术论文评奖一项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现在已经四届了。

  解瑂:从您回国创业至今二十年,世界的电子音乐水平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最大进步在哪里?

  张小夫:电子音乐首先是声音的艺术,主要的要求:材料,音源、技术和创新意识、表现的文化内涵。其次不同行业要求也有不同。内容、样式、能力和音色都可以创新。现在国际上主要将电子音乐分为五类:幻听类、电子+乐器、电子+影像、多媒体、电子音乐应用类。幻听型:纯粹的声音音响,最基础也最需要功力,完全是自己通过电子合成设备创造的声音; MIX型(混合型) :电子音乐和舞台传统乐器的结合,电子音乐和多媒体的结合;应用型:主要用于晚会、影视等,主要为商业性内容服务。电子音乐就如同一个大平台,把传统的人声、器乐与新媒体结合。舞台形式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人声、戏剧、影视……这里的关键是不同发生体之间各种音色之间“结合的点” ,最难把握。二十年来,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历经三代人的奋斗,最大的变化和收获即是创作从“量”的增加发展到“质”的变化。

  解瑂:如您介绍,国内电子音乐事业从起步到至今,学科建设从无到有,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国内电子音乐在世界范围处于什么位置?以现在的趋势和努力,有能力赶上世界水平吗?

  张小夫:法国是电子音乐的发祥地,也是世界范围电子音乐发展最活跃的地方,他们整体水平都不低,有些作品追求极端,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日本电子音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实用类方面很有成就,但在创作和学术领域,学术性的电子音乐很差,因此中国很少引进日本的作品,差距太大。比较起来,我们与韩国电子音乐发展的方向更为贴近。我们对西方现代音乐中那些追求怪的、奇异的音响不苟同,但也不想复制和这个时代有距离的老的艺术形式,一直希望利用电子音乐这个具有时代特点的载体,寻找自己的语言。

  应该说无论国内外,电子音乐教学都没有统一教学体系。目前除中央、上海、武汉音乐学院外,其他地方院校的电子音乐专业教学基本还都处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层次。中央音乐学院坚持教学与创作结合,已经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学生边学习边创作,每年要求出作品,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至少要出十部作品。国内现在大多数作品都是MIX型,艺术上不落伍,还有自己的特点,每年能有三四场新作品的国际演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青年电子音乐作曲家也有三四人。青年作曲家有优势,作品体量也大,技术的、交换的、多媒体的各门类作品都不缺乏。虽然起步晚,但中国人做电子音乐应该最有优势。因为电子音乐就是做声音的,中国的声音是最丰富的,五十多个民族及各地区的民歌、民族音乐、戏曲、民间民族舞蹈音乐、说唱等等,丰富之极。而且现在我们与国际电子音乐界同行无论同台还是单独演出,都明显表现出中国创作的风格特点,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音色、中国意识、中国审美,努力在开辟自己的一条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